一、乡镇企业产业组织结构变迁 (一)引言。 研究乡镇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其核心是为了实现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效益。按照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竞争的角度划分,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没有其他竞争者、只有一家企业生产的垄断型;(2)四家企业控制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垄断寡头型;(3)集中度较低的寡头垄断型;(4)企业相互竞争、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的完全竞争型。 市场的结构可以用三个指标来测量: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及市场进入条件。市场份额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它通常用总销售收入在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来测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它可以用资产额、增加值等测量)。市场份额是测量企业垄断力量的最重要的单项指标。具有高市场份额的企业总是伴随着较高的垄断力量,而较低的市场份额则通常垄断力量较小、甚至没有。因此,在一个市场内,垄断力量是与市场份额的变化相一致,而非其他。在通常的情况下,当市场份额达到15%时,就会出现垄断力量。当达到25%~40%时,垄断的程度就变得相当明显;而当市场份额超过40%~50%时,通常具有强大的市场力量。市场份额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通常,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份额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企业盈利率=a+b×市场份额。其中,a是资本回报率,b是市场份额的斜率,斜率越高,市场份额的回报率越大。集中度是几家主导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通常是以最大前四家企业来测量。集中度直接体现了寡头垄断的程度。 市场进入条件,主要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是否存在着障碍,在可能出现进入障碍的市场边缘,将阻碍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障碍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类。外生障碍的来源包括在市场的潜在条件中:对大规模资本的要求、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产品的差异性、沉淀成本、研究开发密集型、专用性资产、纵向一体化、多样化、转移成本(高)、信息有限(搜寻成本高)、以及来自政府的产业政策限制等;它们是在企业的控制范围之外,它们从根本上讲是无法改变的。而内生条件和策略是由主导企业的自我决定的,它可以控制新的进入者是由于其选择了一系列的严厉行动来阻碍进入者,它反映了市场的不完善。内生的市场进入障碍具体包括:控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如最佳人才、最佳地点)、提高潜在竞争者的市场进入成本、占领产品空间(可以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但是阻碍了进入)、知识技术保密等。 由于市场进入条件在定量测量中有许多困难,在对市场结构的分析中,主要是针对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的分析上。其中,进行产业集中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研究对象,国际上对市场结构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其理论假设是:(1)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上,企业规模的利润差额倾向于较高。(2)在进入壁垒较高的市场上,企业规模的利润差额倾向于较高。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市场结构中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和市场结构中规模大的企业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20世纪50年代,贝恩通过对美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大企业间的共谋所制定的价格,勾结和垄断产生更高利润(1951年)。70年代,以哈罗德、德姆塞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贝恩的“共谋”理论提出了挑战,提出了产业集中度与企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正相关关系的一种新解释。他们认为,成本差异是不同利润率的决定因素,强调企业的特征比产业的特征对决定利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共谋”理论和“效率”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且所有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上。 有学者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与效益的内在联系进行过实证分析,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的规模是呈现正向相连的关系,即工业集中度与经济效益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那么乡镇企业的经营规模以及其内部的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本部分将利用有关乡镇企业的统计数据和全国工业普查资料以及乡镇企业的专项调查数据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 (二)乡镇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变迁。 表1列出1980~2000年乡镇工业企业规模的变化。可以看到,乡镇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无论在投入规模上还是在产出规模上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1980年,乡镇工业企业的平均职工规模不足3人,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工场,到1985年,一下增加到8人以上,这以后的十几年间虽有所提高,但是相对有限,到2000年,乡镇工业企业平均职工人数是11人。从总体水平看乡镇企业仍然是超小规模企业,与职工人数的增长相比,乡镇工业企业的产出规模提高较快,2000年,乡镇工业企业的平均增加值达到了27.91万元,比1995年提高了8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乡镇工业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条件并不宽松,乡镇企业更加重视提高内在素质,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加大资本投入,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企业小型化、规模不经济是对乡镇企业常有的评价,从以上所作的粗略统计看,目前的乡镇工业企业仍然存在着这一问题。 表1 乡镇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结构 年份 工业企业数 每个工业企业平均 每个工业企业年增加 量(万个) 职工总数(人)值或总产值(万元) 1980 75.78 2.56 6.72 1985 493.03 8.39 3.70 1990 732.04 7.61 9.69 1995 718.16 10.53 15.04 1999 673.51 10.98 25.80 2000 674.01 11.08 27.91 注:1980年的乡镇企业统计指标仅包括乡村两级企业,1990年以前乡镇企业产出是以总产值为指标。 (三)乡镇工业企业的组织规模构成。 在此以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乡镇企业内部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构成。从表2中看到,在乡镇企业中,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以及在产出规模和资金投入规模上都是微乎其微,最高的自有资金比例也没有超过3%;同样,中型企业所占比例也是微不足道,大、中型乡镇企业合计的工业产值占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比例只有5.6%,从业人员占乡镇企业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仅为2%,因此,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结果表明,大中型乡镇企业在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中的作用非常微弱,对乡镇企业就业、产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相反,小型企业几乎覆盖了乡镇企业的全部,这种产业组织结构特点可谓是乡镇企业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