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据统计,90年代我国私营企业的数量以年平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它们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与此同时,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在城市,最近5年中私营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平均增长率达到21%,是我国城市平均就业增长率的10倍。 快速增长的私营公司为国际风险资本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吸引国外投资者。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家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活动。这些国际资本对我国私营公司确实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某些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甚至在中国专门从事对高成长私营企业的投资业务。 一、我国私营企业吸引国际风险资本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我国私营企业在吸引国际风险资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私营企业最集中的浙江省的35家私营企业的老总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这些被调查企业年销售额均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无线通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我们发现,97%的被调查企业存在资金需求。所需新资金的主要用途:15家企业(43%)用在扩大现有规模上,12家企业(35%)开发新产品。另外,调查也显示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层对风险投资概念的理解状况令人担忧。有32%的企业管理者对风险投资具体操作步骤不清楚。只知道它是一种融资途径。另有48%的企业管理者对风险投资的概念一知半解。 受访者普遍认为我国针对国际风险资本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严重影响国际风险资本对我国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资金注入。目前与引进国际风险资本有关的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从而使风险投资在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除此之外,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也严重制约我国私营企业对国际风险资本的吸引力。 1.风险投资撤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风险资本出口不畅。在创业投资中,风险资本进入到创业企业的目的是通过企业的高成长换取投资资本的快速增值。因此,风险资本必须选择合适的方式退出,即把投入到创业企业的资本变现后退出企业。退出方式决定风险资本增值的幅度即投资收益率的大小。一般而言,退出的方式主要有协议转让、管理层回购、上市和破产清算4种。上市的收益率最大,协议转让和管理层回购次之,破产清算一般导致风险资本受到损失,收益率最小。因此,风险资本家首先会选择上市,其次是选择协议转让或管理层回购,万不得已时才选择破产清算的退出方式。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公司上市有严格的资格限制,经过繁多的审批手续,而且还受限于上市额度,上市公司也主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我国私营企业的上市之路充满坎坷,这样就严重制约风险投资的注入。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11%的企业有上市的考虑。私营企业上市之路充满坎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A股——必须排队。1999年初,中国A股市场发行上市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加上创业板的呼之欲出,给私营企业以极大鼓舞。但至2001年年底,浙江省只有两家企业上市。因为在核准制下,虽然股份公司上市无需指标,只需由承销的券商推荐给证监会发审委批准,但目前证监会对每一家证券公司却有一个严格的上报数额限定,一般一年只有四五个名额。对于浙江众多的私营企业,是僧多粥少。 (2)海外上市——障碍众多。曾有浙江私营企业以H股身份在香港主板挂牌。但H股模式并不太适合私营企业。因为,第一,H股原始投资发起人在3年内不得转让股份;第二,H股不能保证期权方式的激励,对以人才为最大资本的高科技企业不利;第三,H股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不能流通,不利于建立科学的公司管理平台。 香港联交所规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前,如果持续经营期限不满两个财政年度的,其总资产或总市值必须达到5亿元以上。而目前进入辅导期的浙江私营企业,总资产一般在二三亿元左右。同时,海外上市的成本也必须考虑。例如浙江的一家软件公司2001年9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募集的资金只有6000多万港币,成本就花去约1000万港币。另外,海外上市就意味着上市地与经营地分离,市场对这些本来规模就不大的企业不熟悉,再融资常常很难。 (3)国内创业板——还在虚无飘渺中。对私营企业颇具吸引力的创业板,迟迟未能出台。这无疑使得私营企业的上市之路变得更加扑塑迷离。 2.私营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中国私营企业的高增长性是吸引国际资本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容置疑,中国私营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与国际资本进一步合作的障碍。归纳起来,私营企业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理念。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估时,风险创业投资选择时都会着重考虑企业家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一些私营企业在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需要再发展壮大时,明显地表现出管理水平的不足和管理知识的缺乏。 另外,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属于“夫妻店”和“家庭式”的管理,对外来的管理人员存在排斥心理,不愿让别人控股。这种状况无疑会阻碍国际风险资本与我国私营企业的进一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