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这将给民营制造企业带来无限的机遇,同时,也给民营制造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1)成本优势丧失:由于民营制造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企业,低人力成本是他们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但随着民营制造企业的发展,必将从劳动密集型生产转变为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人力成本的优势也将逐步丧失; (2)市场竞争加剧: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采用了生产销售的本地化,民营制造企业面临着这些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挑战;另一方面,民营制造企业没有核心技术,行业的进入壁垒低,行业和区域内部的竞争日益加剧; (3)没有自己的品牌:民营制造企业大多作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OEM生产商,虽然他们的产品质量、价格、服务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因此如何对民营制造企业进行整合提升其竞争力、建立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企业的品牌、形成地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民营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升我国民营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必要从供应链整合的角度来探讨民营制造企业“做强”的方式,以增强其竞争能力。 应用供应链一体化理论纵向对民营制造企业的上下游、横向对供应链中同一层次的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产业供应链和动态联盟具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资源共享 供应链一体化整合不涉及大量资金、人员的转移和企业的合并,弥补了民营制造企业在规模上的劣势,通过建立供应链一体化形成战略联盟实现各个企业在经验、设备、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上各自优势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化系统,个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取得规模经济。一方面提高了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节约企业在弱势资源方面的新投入,降低转置成本,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于培育和维持核心力量,以获得整体的竞争优势。 (2)形成核心技术 目前对于民营制造企业而言,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是他们主要的发展瓶颈,而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常常受到自身能力、信息不完全、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而存在很大的风险。通过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的企业根据各自的核心力量进行分工,承担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任务。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降低了每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完成民营制造企业整体的技术革新。 (3)降低整体供应链交易成本 通过供应链一体化,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如为了赢得某一市场机遇)形成无缝连接,企业间通过信任机制、信息透明化、产品标识标准化等手段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原来个体企业的市场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拟定和监督合同成本等。最终使整条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4)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并购、股权投资等外部整合策略是通过巨大的投入、扩充企业边界和市场内部化来进行的,这往往出现由于组织膨胀而带来的“大企业”病: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协调成本上升,使企业的行政效率低下、决策缓慢、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做出灵活反应,反而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的每个企业着重发展自己的核心力量,而且核心力量之间是通过网状结构而不是科层结构来维系的、不涉及组织的膨胀。能对市场做出灵活反应,因而可有效避免“大企业病”的出现。 供应链一体化就是要整合产品材料、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以及物流配送各节点企业形成无缝的增值链,缩短产品从订单到销售(From Order To Sale)的时间,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目前民营制造企业在组织结构、企业目标、企业战略、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着边界和壁垒,阻碍了一体化进程,因此对于民营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一体化首先要打破这些边界和壁垒,提升民营制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民营制造企业在处理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关系时,往往本着“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追求“成本最小化”,导致了在供应链上强势企业将成本转嫁给上下游企业,如库存、物流配送服务的转移,但这种单纯的交易关系不利于供应链的一体化,首先,弱小的供应商或客户在价格上的妥协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得到平衡,如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此外当这些供应商或客户由于成本的压力被迫退出市场时,也将给强势企业的运营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这种单向的压力并没有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传统的以交易为基础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单点连接(图1A),沟通渠道小、关系脆弱、合作阻力大,容易被竞争者破坏且不利于进一步发展。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供应商和客户关系将建立在“终端消费者价值最大化”基础上,企业的目标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即最终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供应商和客户追求的是长期利益,这个目标产生的压力是双向或多向的,它将促使供应商和客户双方和多方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改进质量、协调生产计划、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等,从而使单点的连接转变为多点的连接(图1B),建立成功的供应链战略联盟。
图1 供应链一体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