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工程”的“坎”私营经济的“病”

——分合皆为利

作 者:
鲁宁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经理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年春天,吉利集团所生产的轿车总算列入了国家轿车产品目录。“出生证”有了,吉利轿车不再是市场上的“黑孩子”,再加上中国已经入世,吉利集团迎来了发展民营轿车工业的好时机。

      可是,世事总让人难料——人算总不及天算。苦苦争取4年整,适才排除了市场准入障碍的吉利集团却又陷入了内部纷争——“产权之痛”。

      事实上,吉利集团内部的产权之争已有时日。由于民营企业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纷争并非吉利集团一宗,又因为李氏兄弟倾其所有造轿车,才使得李氏兄弟成了众媒体关注民营企业产权纠纷的一个“窗口”。一时间,兄弟情分无法取代产权关系的评论频频见诸报端。

      8月9日,《中国经济时报》率先发布李氏兄弟再次合抱汽车梦的消息。报道说,两年前李书通(李书福之弟)郁闷地离开吉利集团,今天,李书通却带着杰士达回归吉利。戏剧性的变化令众媒体猝不及防。于是,李氏兄弟的“故事”再次成为传媒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

      李氏兄弟为利“翻脸”与吉利集团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密不可分。上溯到1979年,中国社会开始“政治解冻”,居于浙江台州农村的李氏兄弟开始了脱离“苦海”的最初努力。从做小五金起步,转而生产冰箱配件。小有资本积累后直接办厂生产电冰箱。几经曲折,产值做到1个亿。有钱了,厂子升格成集团,李氏兄弟开始多业经营,相继涉及工艺品、装潢材料和建筑铝合金。最终把主业定位于摩托车制造业。其间,吉利集团每进入一个新产业,都先于别人掘到了第一桶金。到1996年,吉利集团的发展一路顺风顺水。兄弟阋墙的事始于李氏兄弟对发展轿车制造业的意见不一,由此造成的“摩擦”与矛盾日积月累。最终,李书通离开吉利组建杰士达集团(也生产汽车)单门独挑。

      吉利集团内部纷争是否伤及整个集团的元气?目前作评论恐怕为时尚早。但甭管怎么地,从吉利和杰士达在国内汽车制造业内尚立足未稳的现状以及WTO时代国内汽车产业只有5年整合期这一时限出发,李氏兄弟的纷争多少伤及了两家汽车企业的发展大计。

      轿车是个高投入产业。从资金、技术、专利、工艺到整车开发,市场准入的门槛非常之高。就算李氏兄弟精诚团结憋足了劲搞轿车,吉利能否真正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大批量生产,也是个未知数。而李氏兄弟业未成先分家,岂不是自砸“戏台”?此事一经公开,社会对吉利集团的信心大打折扣,有心购买吉利轿车的潜在消费者肯定会误以为“吉利不行了”,中国民营轿车制造业不行了。而所有吉利的竞争对手们则以旁观者之身偷着乐,看事态如何发展下去。

      在关于李氏兄弟重归于好的各种报道中,似乎都有意回避了李氏兄弟昔日“旧账”如何理清的敏感问题。几乎可以认定的是,各自单干后的李氏兄弟分明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等“压力”(有形的和无形的,实体的和舆论的),才促使李氏兄弟摒弃前嫌,重新寻求合作(合伙)之途。今日国内汽车市场之势,正处在分则弱、合则强(按市场意志之合)的历史时期。因利而分,为利而合。市场中识时务者通常占到先机。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由“春秋”到“战国”的时代嬗变。现状如是、态势如此,未来几年间,绝对是李氏兄弟能否圆一个轿车梦的关键时期。愿李氏兄弟真正将产权难题“冷冻”起来,集中财力、物力、精力和智慧,合力打造吉利轿车。若能利用好所剩的4年多保护期,把吉利轿车打造个有模有样,回头再解决产权界定也为时不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