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家族企业制度安排反思现代企业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平青 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博士生 430070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迄今为止,家族企业仍是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态之一。而作为经济学前沿的现代企业理论并不能合理解释家族企业。本文构建出一个新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对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的产生作出有别于科斯范式的解释。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出现了一些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家族企业就属于这种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组织形态。为什么家族企业持久不衰,转轨时期新兴的企业又难以走出家族化管理?肇始于科斯“企业的性质”的现代企业理论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从分工与专业化及由此引发的信息问题角度,构建出一个有别于科斯范式的企业理论分析框架,以此对这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解释。

      一、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反思

      在传统新古典经济学中,厂商理论只是与消费者理论对应的供给理论,假定企业为一个一元化的行为主体,有一个人格化的行为目标——利润最大化,研究这个主体如何根据价格决定供给。年轻的科斯走出校门就“碰上”问题:如果价格机制可以自动配置资源,为什么还有不同的工业组织?他尝试着从工厂和公司的办公室,而不是从经济学家们的著作里找寻企业存在的理由。科斯答道,企业的出现一定是企业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原因。从此,在对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和不满中,现代企业理论发展起来了,其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行为是所有企业成员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因而现代企业理论又称企业契约理论。

      企业的契约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汇集了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等经济学分支,因而抛弃了企业是物质财富的简单聚集和物质要素的技术关系或生产函数的观点,对深入研究市场里企业组织及其它组织制度提供了一台“显微镜”或一套“化学试剂”。正如周其仁博士(1996)指出,要把现代企业理论直接用于分析非市场条件下的“企业组织”是困难的。运用现代企业理论解释家族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契约理论的起点看,由于契约主义方法所固有的平等性质,其由以出发的基础是企业的所有成员者是同质的,企业内部权力的分配是由其他因素外在地决定的。例如,间接定价理论是在专业化经济的基础上根据定价的难易从外部考察的,资产专用性理论则是把“非流动性”作为决定的因素,团队生产理论也是用度量成员贡献的难易程度来解释的,而委托-代理理论则以委托权的分配为既定前提。因此,契约理论无法解释企业权力的分配问题。张维迎博士(1995)敏锐地看出已有的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于是,他放弃了契约理论中关于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同质性的假设前提,通过着重分析个体间市场经营能力的差异,从而论证了资本所有者雇佣劳动者、对委托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如何在企业成员间进行分配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照此逻辑,只要既有物质资本又具有经营能力的人成为企业家,不管企业内其它成员姓“什”名“谁”,是家族成员也好,是非家族成员也罢,从企业内部权力分配角度来说效率应该是均等的。进一步可以推断,在张维迎理论框架中,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没有本质差别。事实上,回到契约理论的逻辑起点,经济个体或企业成员除经营能力具有差异外,从社会生物学角度看,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亲属关系扩散出去的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在血缘亲缘方面存在着差异是客观的事实,而企业的契约理论对这一“事实”几乎视而不见,因而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经济环境中企业家愿意雇佣家族成员和周围的“熟人”。

      其次,虽然由谁来充当企业“权威”,各派学者“各抒己见”,但他们都秉承科斯的思想,即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这一任务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比较已有的不同研究结论便可发现,学者们大都看到企业“权威”某一方面的“特长”,而忽略了另外的方面,因而虽理论自成体系但仍须完善。理论演进的逻辑尚且如此,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但问题是企业“权威”最初的威信如何产生?手里拿着钞票,口里喊着自己能提供管理者服务,这些并不能保证自己能具有管理企业所需要的“权威”。显然,企业“权威”的产生,一方面需要一个过程,甚至可将其看作是一个时间函数,另一方面得益于某些非经济因素,如家长权威、师徒关系、行政权力赋予的威信等。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家族企业演变发展的历史,割断家长权威、师徒关系等非经济因素移植为企业“权威”的历史,经济学家只能专业地假定“权威”已存在于企业组织中。

      再者,在企业的契约理论看来,企业是一组契约性合约组织,是各方经济主体相互博弈的产物。参与博弈的各方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和知识,被定义为“公共知识”,问题是“我知你知他知……”的“公共知识”从何而来?有人回答,公共知识是在博弈进行前的信息交流中建立起来的某种共识。但信息交流作为一种博弈本身也需要“公共知识”,所以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熊彼特提出的如果人类不把绝大多数日常行为融入“习惯”并且把这些习惯传承下去,那么社会将无法维持哪怕是一天的正常生活的真知灼见,只触及到问题的边缘,所谓的公共知识是博弈参与者从事前存在的一些“习惯”学到的。还是以克莱珀斯为代表的博弈理论家们自己道破了天机:公共知识是由博弈者所在的文化环境提供的。博弈均衡结果的形成需要某种文化即决策环境,使人们可以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容易找到决策的焦点。家庭是人从自然生物人向社会经济人过渡的桥梁,家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漠视其存在而抽象地讨论企业的契约,得出的结论是难以令人心悦诚服的。

      现代企业理论使用契约的方法考察有关企业的问题,其成功和局限源自于此。被现代企业理论称谓古典企业的家族企业,迄今仍为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态之一,并具有适者生存性、形态多样性和生命周期性等基本特点。在科斯倡导“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之后,现代企业理论再一次偏离家族企业这一不可回避的经济现实。可见,新的企业理论框架有待建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