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与信用

——兼论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范王榜(1965-),男,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营经济及民营化、企业与金融理论等;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石红军(1965-),男,陕西富平人,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证券投资、宏观经济政策等。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 浦东 200121

原文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认为资本性财产是建立和维持信用关系的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资本性财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用关系;声誉机制是特定财产制度的产物,没有这样的财产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声誉机制;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资本性财产,以及在“二元”结构财产制度下民营企业缺乏建立声誉机制的积极性;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是扩大民营企业资本性财产规模,同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国有化进程,重塑民营企业的声誉机制。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2)02-0024-05

      本文首先研究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财产与信用的关系,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重新探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思路。其基本观点是:资本性财产是建立和维持信用关系的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资本性财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用关系;声誉机制是特定财产制度的产物,没有这样的财产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声誉机制;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资本性财产,以及在“二元”结构财产制度下民营企业缺乏建立声誉机制的积极性;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是扩大民营企业资本性财产规模,同时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非国有化进程,重塑民营企业的声誉机制。

      一、资本性财产:企业信用的源泉

      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财产的单向转移。信用的出现,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有财产的依赖,通过借贷支配别人的财产,进而扩大经营规模。但是,信用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无限扩张,恰恰相反,它是以资本性财产为基础,并受资本性财产规模的限制。企业支配别人的财产是因为它自己就拥有一定的财产,企业支配别人的财产越大是因为它自己拥有的财产越多。资本性财产就像一块“磁铁”,有了它,才可能吸引别人的财产;资本性财产就像“基础货币”,有了它,才可能派生出更多的流通货币。

      资本性财产具有三大功能:信号功能、抵押功能和激励功能。这三大功能决定了资本性财产是建立和维持企业信用的基础。

      资本性财产的信号功能是指透过资本性财产可以折射出有关企业所有者的经营才能方面的信息。马克思说过:“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反过来也可以说,资本是物化的资本家,资本中“凝结”着资本家的经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的经营才能与其财产大小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经营才能越高,把握市场机遇就越准,成功的机会就越大,由此积累的个人财产就越多;相反,经营才能越低,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就越差,成功的机会就越小,即使初始财产很多,也会逐渐萎缩。个人的经营才能很难直接观察到,透过其拥有的财产量,就可“窥视”其经营才能的大小。另外,资本性财产的信号功能也为银行或其他信用提供者提供了关于项目质量的信息。有关项目质量的信息是极不充分、极不对称的,信用提供者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估,只有那些有经营才能的人选择并且下了足够多“赌注”的项目才可大致判断为高质量的项目。由此,把钱借给资本性财产多的企业比借给资本性财产少的企业更安全;反过来讲,资本性财产多的企业比资本性财产少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信用等级和信用能力。

      资本性财产的抵押功能是指资本性财产可以作为信用的一种担保,为银行或其他信用提供者提供保护。提供融资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企业投资项目的质量,如果项目失败,即便有偿债之心,也无偿债之力。资本性财产的抵押功能为信用提供者提供了一种保护,一旦项目失败,首先损失的是资本性财产,其次才是借入的财产;资本性财产越多,对借入财产的保护力度就越大。因此,把钱借给资本性财产多的企业比借给资本性财产少的企业更保险;换句话说,资本性财产多的企业比资本性财产少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信用保障能力。

      资本性财产的激励功能是指企业所有者在经营自己的财产时具有的内在的动力。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由此产生代理成本:资本性财产越多,代理成本就会越低;资本性财产越少,代理成本就会越高。因为在资本性财产越多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在更大程度上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贷款人工作,经营企业的内在动力就越足,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资本性财产越少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在更大程度上是为贷款人而不是为自己工作,这时经营企业的内在动力就不足;更为严重的是,企业有可能去冒险投资风险更大的项目,因为项目成功了,收益是自己的,项目失败了,损失则是贷款人的。资本性财产的激励功能降低了融资的代理成本。因此,把钱借给资本性财产多的企业比借给资本性财产少的企业更放心。也就是说,资本性财产多的企业比资本性财产少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内在动力去维护自己的信用关系。

      总之,资本性财产的三大功能决定了资本性财产是建立和维持企业信用的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资本性财产,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企业信用。这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组建企业需要一定数额的注册资本,为什么企业在发行股票时对发起人的出资额要有一定的要求,为什么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需要保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等等。资本性财产对企业信用的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性财产对企业信用扩张具有乘数效应 资本性财产对企业信用来讲是基础性的,它的增大对企业信用总量扩张具有乘数效应。这里以金融机构为例,假如法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为8%,也就是说,负债是资本性财产的11.5倍,那么,资本性财产每增加100万元,企业信用总量就可以扩张1150万元。在这里,资本性财产的作用类似于“基础货币”,有了它,就可以派生出数倍的流通货币。

      第二,资本性财产是信用社会化的载体 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也许可以凭借自己的“诚实”、“守信”,在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借到钱,但是不可能在不相识的人群中筹集到资金。没有财产基础的信用是脆弱的,具有强烈的人格化和区域性色彩,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张。相反,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即使他不认识的人,通过一定的中介机构,也愿意借钱给他,因为他的财产实力已经清楚地表明:他是有经营才能的,他选择的投资项目是高质量的,把钱借给他是可靠的;他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他的信用等级是比较高的,把钱借给他是安全的;他有充分的积极性经营好借来的财产,他不会偷懒,把钱借给他是令人放心的。资本性财产使融资活动摆脱了地域限制和人格化色彩,使信用关系进一步社会化、国际化。正是由于信用关系的社会化,股份公司、证券市场、跨国融资等社会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