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口袋:企业成长的两个支点

——鲁冠球先生访谈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企业嘉宾: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以下简称鲁)

      栏目主持:本刊特邀记者李向阳(以下简称李)

      海外投资成功的关键

      李:2001年,万向成功地收购了美国最大的汽车配件公司UAI,可以说,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开天辟地的头一回。前几天我给你打电话,听说你最近要去美国和加拿大考察一个月,是不是与此事有关?

      鲁:是的,2001年11月中旬,我将带领部分公司董事去美国芝加哥,先到万向美国公司总部,听取公司总经理倪频的汇报,布置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事情,然后就到最近收购的UAI公司十几家工厂去看一看,包括加拿大多伦多的北美摩擦材料有限公司,这是UAI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加工厂。看来一个月的时间都不一定够。

      李:在我国加入WTO之际,万向作为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成功地收购了美国的洋公司,真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增加了不少信心和勇气。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鲁: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钞票。目前,万向美国分公司在美国企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美国公司的负责人倪频作为在美亚裔杰出代表曾被请进了白宫,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等美国政要都先后接见、宴请过他。1999年,倪频还当选为美国中西部地区中资企业联谊会会长,并被中美总商会授予“杰出贡献奖”,获得了10万美元的美国政府奖励。中国万向集团最近又成功收购了UAI公司,其股票在股市上的市值大增,在美国企业界真可谓是扬眉吐气。

      不仅美国政府十分看重万向,中国政府也对万向十分关心。朱总理访美时曾亲切接见了倪频;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视察万向美国公司时称赞:万向美国公司的成功,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及美国的经济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中美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及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也曾在美国两次视察万向,称赞我们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一体化竞争,探索了成功的路子。

      1995年,我们投资300万美金,成立了万向美国公司,一开始当然主要是做国内万向的产品贸易,公司的业务就交给倪频负责。倪频不负重托,万向美国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1999年,公司贸易额已达到6000万美元,2001年超过了1亿美元,成为美国近年来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除了贸易外,我们还做投资生意,主要是房产和股票,最近还进入美国的金融业,正在洽谈收购一家银行的事宜,不过因为美国联邦政府条例限制外国人拥有美国银行,此事可能会有些障碍。

      李:你认为在美国收购UAI公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鲁:最重要的还是人,人是最关键的。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明白,但做起来比什么都难。国内企业外派的许多人在素质上就有问题。再就是能干的人不一定有动力去做事,这牵涉到体制问题,解决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依我看,国内企业有些外派的人,我情愿送他十万、八万让他待在国内,也不愿意把他放在国外,因为他在美国所带来的损失和失去的机会肯定比这十万、八万要多得多。一定得调动起外派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动力,让他们觉得只要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实。总经理一级的人物最重要,他们和一般员工绝对不是一回事。现在,万向在美国雇人都有详细的标准,对职位有详细的描述,拿着这个去套求职者的简历,一般雇到的人还是比较符合要求的。

      李:中国的跨国公司目前都在搞员工本地化,除了要节省开支外,其他方面的考虑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万向美国公司是不是已经实现了员工的本地化?

      鲁:是的。在美国搞企业经营,聘用一家好的律师事务所很重要。美国是法制国家,律师的作用非同小可,好的律师事务所的影响力巨大。你聘用的律师事务所也希望你的业务成功,他们会在许多事情上帮助你。万向美国公司目前有几百名员工,其中90%是美国人,主要负责人都是我们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介绍的。当然,熟悉当地情况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华人,比如留学生,也是万向较好的聘用对象。

      “常春树”式企业家的秘密

      李:1981年,你在浙江钱塘一个贫穷农村,带领6个农民,筹集4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30年后的今天,昔日的铁匠铺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0亿资产,近万名职工的大型跨国经营企业。美国《国际商业周刊》称你是“中国最成功、最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之一”。《华尔街》杂志称你为“国家式的英雄人物”。而且,2000年、2001年美国《福布斯》杂志中国首富排名你也位列其中。那么,你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鲁:多年来,万向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各项改革每每都领先一步,并且都获得了成功。我们从最初的小作坊式的乡镇企业,到专业化批量生产万向节,再到实行承包制和规模化的总厂联营制,最后发展成为目前这种现代企业的基本框架,实现了组织集团化、资本股份化、产业多元化、产品系列化、市场国际化、经营资本化。为适应内部发展、外部环境和走向世界的需要,企业曾十易其名;为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企业曾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四次大的飞跃。按照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落后要挨打”的理论,万向集团别无选择,企业只有发展壮大才能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有更好的生存权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