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改革开放给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经历了“拾遗补缺”、“国民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三个阶段,我国私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长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在我国GDP中,私营经济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但是,与我国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极不相称的是,在融资上,我国私营企业却未能得到“国民待遇”: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股票上市额度,缺乏直接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面,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在当前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更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难的问题成为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 一、解决私营企业融资难的必要性 (一)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3200多万户个体及私营企业,就业人口8000多万,年营业收入2.28万亿元,每年上交国家税收700亿元,年创产值1.18万亿元,占当年我国GDP的1/3以上,在东部沿海某些地区甚至占到了50%以上。过去作为我国国有经济最强大的城市——上海,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私营企业也发展壮大起来。2000年,上海已有外商投资企业1.71万家,私营企业17.58万家,个体工商户21.3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2%以上;非公经济就业职工达39.23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的53.03%;实现GDP118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26%,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34亿元,同比增长15.4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1.65%;实现税收153.34亿元,比上年增加48.16亿元,占全市税收41.65%,其中私营和个体经济上缴税收70.23亿元,从1979年到2000年,以年均60%的幅度增长。随着我国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可以预见,私营企业将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相对于资金市场发育很不完全,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私营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私营企业还只能向国有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银行寻求帮助。而目前我国私营企业能够获得的银行贷款份额却很低。2000年,全国私营经济及个体工商户贷款为654.6亿元,虽比上一年579.1亿元有所增长,但仅占该年全国各项贷款总额99371.1亿元的0.66%(见表1),远不能满足于其生产和再生产需要。 表1 2000年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运用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 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和鼓励政策的结果,私营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发展,仍需要各项政策的长期性支持,包括在融资领域的政策支持。 (二)私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 私营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数量多、规模小,虽有“船小调头快”的好处,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私营企业经济规模过小,必将难以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私营企业要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规模,除依靠自我积累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融资是很重要的渠道。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尽管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出台不少政策,积极扩大私营企业贷款数量,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能根本改变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我国私营企业发展主要仍靠自我积累为主。据抽样调查表明,在我国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我积累占56.3%,向亲友筹资占13.5%,两者合计达69.8%。有近80%的经营者几乎无法获得稳定的追加资金。这种状况不仅给私营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资金所需带来困难,而且会失去许多市场机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私营企业的有限资本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新月异变化下的大规模生产所需大量资本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三)改变私营企业经营方式的需要 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是由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由于规模小,很多私营企业不能利用资本的有限责任制来维护资本的权利,规避无限责任的风险。如能打通私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就有可能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股、合并等资本经营的手段来实施资本的扩张,也可通过改革产权组织形式,使其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从独资企业转变成多元产权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以提高资本的社会性和公众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私营企业适应国际和国内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私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中小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贷款的政策,金融机构对私营企业的贷款比例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还远远不能解决私营企业对经营资金的巨大需求。这导致我国当前的银企关系出观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许多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受制于资金瓶颈,仅靠自身积累很难发展壮大,有的企业甚至因为资金困难陷入困境或倒闭,而银行空闲巨资却不能给予应有的支持。私营企业融资难之所以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症,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