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集聚的土地制度创新与小城镇发展

——再论“孙耿模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玉华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原文出处:
管理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城镇化滞后、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面状化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也使得乡镇企业集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共识,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90年代中期,即有学者提出:资金分散、政企不分、土地所有权固定化是阻碍乡镇企业集中的根本原因(周一星,1995)。而这其中,土地二元制度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90年代初期,孙耿地区所采取的乡镇企业集聚方式与土地制度创新活动为我国乡镇企业集聚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孙耿模式”的由来及发展

      孙耿镇镇域总面积69平方公里,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90年代初期为典型的农业镇。1992年,为了解决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限制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问题,按照专家的指导,采取了“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办法后(共涉及1535亩土地),设立了开发小区。此后,孙耿镇超常规发展,全镇的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一跃成为全县经济强镇。1996年,有关单位在对孙耿镇进行考察后,对该镇的集地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农村基层在改革与发展上的又一创造,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意义(温铁军,1996);也有学者将其开发方式总结为“邻村换地,集零为整”8个字,认为孙耿案例为广大分散的、具有设区属性特征的乡镇企业找到一种通过低成本方式实现集聚发展的路子,可以有效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非农化与城镇化脱节的问题,并称之为“孙耿模式”(曹广忠、周一星,1997)。此后,“孙耿模式”广为人知,成为解决乡镇企业集聚中土地问题的重要范式。

      然而,就在人们称许之际,1997年后孙耿镇的发展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的局面:入园企业不断退出、乡镇建设项目下马、就业人员下岗、经济发展缓慢……这种反差局面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该如何评价“孙耿模式”,它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些,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二、“孙耿模式”的评价

      虽然孙耿镇后期的发展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衰退,但正如有的学者所归纳的“邻村换地、集零为整”8个字所述,“孙耿模式”反映的是一种土地的集地方式,而且是一种成功的集地方式,是解决乡镇企业集聚、小城镇发展中土地供需矛盾的一种土地制度创新;但是,作为一种乡镇企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它则是不成功的。

      1.“孙耿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土地集地模式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行政区划条件下土地所有权属的分割造成了“村级村有,乡级乡有”的分散格局,兼之这种行政区划分割难以打破,使得企业在低水平之上散布各村镇,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乡镇企业总体发展相对超前的省区,由于村镇内部土地要素有限,不能满足本村镇企业扩张需求,加之难以进行村镇之间的土地调配,导致企业发展受阻,有的地区甚至企业大规模迁往其他城镇,如浙江嵊州市石磺镇。这样,在原有的二元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动态平衡的约束条件下,随着乡镇一级乃至村级单元行政权力的不断获得,土地分割更加细碎化,乡镇企业集聚的土地障碍更难以打破。以往小城镇建设或工业园区开发所需土地的获取,或利用村集体保留的公地,或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土地征用等方式,均属于行政区划单元内部的土地流转方式,没有突破行政界限。因此,孙耿地区所采取的“邻村换地,集地开发”集地模式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突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成功地解决了乡镇企业以及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问题,并为土地的集约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且具有可操作性。从此方面来说,孙耿地区的土地开发方式是一种成功的集地模式。

      2.“孙耿模式”是一种不成功的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集聚发展模式

      近期,国家对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企业集聚问题十分关注,提出乡镇企业集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策略。但在实践中,我国小城镇建设及乡镇企业集聚发展中土地的供需仍然十分矛盾突出。由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乡镇企业集聚,并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小城镇的持续发展是各地区普遍采取的一种做法。当然,这种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园区建设方式,能够保证农民和村集体供地的低成本并对企业提供足够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这种做法在不少地区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如在天津市张家窝镇即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等方式形成了乡镇企业的有效集聚,并促进了当地小城镇发展、建设。孙耿地区采取的集地开发方式无疑为乡镇企业集聚和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土地保障,但通过土地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并由此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在这里却是不成功的。孙耿镇发展至后期,由于“三株集团”的迅速衰落而导致了整个城镇建设急剧下降,即说明了此时采取这种小城镇发展模式对孙耿镇而言是不合时宜的,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孙耿模式”作为乡镇企业集聚及小城镇发展模式失灵的原因

      1.集地的成功并不等于小城镇建设的成功

      正如前面所述,“孙耿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集地模式,为乡镇企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但是,土地的集地方式与小城镇发展是有区别的。作为一种集地活动,是一种人为设计的技术路线,只要吻合实际情况,设计合理,切实可行,短期内通常外界因素比较稳定,一般都会沿着预定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而作为一种小城镇发展模式,由于其发展影响因素众多,外界环境易变,存在不确定性与风险变化。对于孙耿镇而言,其集地模式设计路线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本地得以成功进行,同时由于这种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使得其具有推广价值,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进行推广、试用;但作为小城镇开发模式,虽然初期发展顺利,但后期则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行业的波动、企业自身发展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发展停滞。孙耿镇这种工业园区开发模式的失灵说明:集地方式与小城镇发展模式不可等同,前者的成功并不必然带来后者的成功。

      2.小城镇开发模式与本地经济尤其是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宜

      “工业园区建设——企业集聚——小城镇发展”的发展思路与模式,首先要求工业园区的创办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本地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农产业发展对土地的不断需求。只有在本地非农产业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在强有力的企业和地方产业的土地需求作用推动下,进行的土地开发及工业园区建设才会有效推动乡镇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及集聚效益,最终实现小城镇的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