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最近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促成过数个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工业化区域模式,199 0 年代后期之前最引人注目的此类模式有三,即(1)珠江三角洲模式,(2)“苏南模式”,(3) “温州模式”。数年前笔者曾撰文(赵伟,1997)将珠江三角洲模式称作“外资导向的工业化 模式”,而将苏南模式称作“乡镇(集体)企业导向的工业化模式”。之所以如斯称谓,主要 是基于如下事实:珠江三角洲模式是靠了1980年代中央政府单独给予的一系列对外开放优惠 政策起步的,其突出特点是对外来直接投资和国际市场的广泛利用和高度依赖;苏南模式是 在计划经济时期之“社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突出特点在于乡镇集体企业之组织形 式(注:苏南地方官员普遍认为,“苏南模式的核心内涵,毫无疑问就是以集体所有制形式来发展非农经济,尤其是农村工业。”(常征2001)。) 。并得出结论:单就外部结构而言,1990年代中期开始,苏南模式在向珠江模式看齐。 具体来说,由于苏南地区推行了“三外(外资、外贸、外经)齐上,以外养内”的战略,这个 地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开始迅速上升,接近珠江三角洲模式。然而,这只是1997年之前的变 化。实际上,自1997年起,苏南地区掀起了一场以产权明晰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浪潮 ,时至今日,许多集体企业已经被改成了私有企业或私人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其企 业制度变得又与温州模式之主体企业制度一致起来(参见常征,2001)。由此似可认为,苏南 模式之内部特征又有“温州模式化”的趋向。 苏南模式的上述变化,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温州模式的优势,引致学术界重新审视温州模式 。客观地来说,由于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二重或“两化”意义的转型,一重是经济体 制的市场化,另一重是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因此对于温州模式的考察、研究,既可以作为制 度转型的范式进行,也可以作为区域工业化的范式进行。本文主要将其作为一种区域工业化 范式来考察,目的在于探讨以下三个彼此相联系的问题:(1)作为区域工业化范式的温州模 式之界定;(2)作为区域工业化范式的温州模式之主要特点;(3)这种模式下工业化继续推进 的前景与趋向。 先行工业国工业化的经历表明,大国的工业化一般发端、突破于几个有限的区域,而后扩 散至全国。这一规律,中国显然不能打破。作为一种转型经济,中国工业化最近20多年的经 历也表明,如果不是全部,那么至少绝大多数好的改革与发展模式,都是由具体区域基层的 老 百姓首创的,而不是高层发明的。这一点从最早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到最近的农村工业化,概 莫能外。由此可以断言,在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与行政藩篱下,工业化、现代化的突破与最终 完成,不仅有赖于宏观层面上发展战略的准确选择,而且有赖于区域层面上基础进程的突破 。因此,经济学家应该关注中国的区域工业化模式。 二、温州模式:一种新古典区域工业化范式 纵向考察温州模式的形成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这种模式与发端于英格兰西北部兰开 郡的欧洲古典工业化做一些比较。而比较之后便不难认同笔者(赵伟,1999)早些时候提出的 如 下看法:这种模式讫于目前的发展,具有欧洲古典市场经济工业化早期发展的主要特征。其 中在四个方面与欧洲古典工业化的经历颇为相似: 第一个方面是创业资本或原始资本的获得。与先行国家一样,温州也经历过艰难的资本原 始积累阶段。这一点与中国其它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及苏南模式地区有所不同。大量 事实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原始资本,主要是由港、澳商人及海外华人带入的,江 苏南部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社队企业”,业已积累了可观的原始资本。与这两个地 区不同,温州在工业化起步时期,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国有”经济摊子不大,在1978 年的11.12亿元的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只占35.6%,大大低于浙江全省的比重(61.34%) 。而其非国有工业中,尚有9.3%可归入“非公有”(实为私有)之列。这不仅在全国是少有的 ,而且在浙江也不大,因为当时浙江全省工业产值中,公有(国有+集体)企业就占了99.99% 以上。正是得益于这9.3%的私营企业,温州自1980年代初期掀起了一场原始积累浪潮。其过 程虽不可与欧洲早期相提并论,但原始积累的微观主体及其艰难性,却与先行国家相似。经 济史研究揭示,欧洲原始积累的微观主体,是追求商业利益的私人,其过程漫长而富有传奇 、冒险色彩,其手段既有非法的也有合法的。与欧洲早期经历相比,温州原始积累的过程虽 短促,声势虽微小,但也同样充满着传奇、冒险色彩,期间也夹杂着几分“丑陋”,几分心 酸,早期的许多手段也介于法与非法之间。而伴随着原始积累产生的走私贩私、地下童工 、假冒伪劣、社会道德破坏以及社会“丑恶现象”返潮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证明了原 始积累丑陋的一面。 第二个方面是企业组织形式的演进。私营企业最初发端于分散的作坊式家庭企业,现代公 司企业制度发端于家庭工业制度。经济史研究揭示,欧洲的工业化尤其是第一个工业社会( 英国)的工业化,发端于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家庭工业制度”。家庭工业最初的组织形式大 多属于分散手工工场,工人或小业主分散在自己家里,按照中间商的定货生产。正是分散在 劳 动者或小业主家庭的分散手工工场,孕育了集中的手工工场,而后者又孕育了近代的“工厂 制度”(factory system)。温州早期的家庭工业,与此颇为相似。其中仓南县的标牌业、瑞 安扬桥镇的羊毛衫工业,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业等等,最初大多孵化于家庭,借助“挂户 经营”形式得以发展。而所谓挂户经营,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古典的分散工场。以仓南文具 业发展为例,最初生产与销售均分散于一家一户,1980年,该县一乡村(金星大队)率先实 现组织创新,挂出“金星大队文具厂”的牌子,对外统一厂名、银行账号、税收、上缴管理 费等等,内部则实行分户生产,称为“挂户经营”。这种组织形式既适应了内部私有产权关 系,又合乎外部集体(公有)偏好的社会需求时尚,因此为周边地区所仿效。一年之内,仅在 该县的塑料标识、工艺品制造行业,就形成了2500多个挂户经营式企业。相比较之下,无论 是苏南地区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跃过了家庭工业的阶段,其中前者以初具规 模 的“社队企业”为基础,后者则直接引进外资,建立颇具现代特色的非国有企业。但与古典 工业化经历不同的是,由家庭工业制度到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在欧洲经历了由手工制 造到机器生产的技术变革,耗时百年到数百年不等,但在温州,由于家庭工业一开始就使用 机器生产,因此技术呈跳跃式变革,由家庭工业制到工厂制度乃至新近露头的现代股份公司 制的演进,经历了不到20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