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乡镇企业空间聚集进程相关性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系,浙江 杭州 310012/Economics Department,Zhejiang Unive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2,China 李永刚(1956-),男,吉林人,讲师,浙江大学博士生。

原文出处: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关联性和唇齿相依的演进历程。揭示了乡镇企业离散型 空间布局导源的理论、制度、与现实背景,并主要以浙江的经验事实为依据,刻画了乡镇企 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和前瞻性的远景。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字号:

      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转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 任务。起源并于早期布避于乡村的乡镇企业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乡镇企业 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又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掣碍。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 与城市化发展同步并进,引导乡镇企业迁离其原生地——乡村,朝适合其长远发展和市场运 作的大中城市集中,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同根同源性分析

      近代工业文明与近代城市文明具有同根同源性。近代工业的兴起,依靠两个基本历史条件 :一是16世纪以后,牛顿力学、细胞学说、元素周期律等近代自然科学群的接踵出现;另一 个 因素是近代城市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前者奠定了近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理 论技术规范;后者则形成了运用新技术理论规范于生产活动的新型产业主体。文艺复兴以前 ,欧洲文明是以自然耕作的农业文明和以城堡为统治中心的政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是游离 于封建领主统治之外的少数自我发展的“飞地”,聚居着由逃亡奴隶和没落贵族的后裔所组 成的自由民。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城市市民阶层展开了大量的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他 们以实验和对自然的观察为基础,创造了机构力学、分析和合成化学、生物进化和遗传学; 发明了蒸汽机、自动纺织机、蒸汽机车,并将近代科学技术成功地转变为近代工业生产力。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以近代工业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明取代传统的农业和乡村文明, 成为占主流地位的文明形态。到本世纪50年代,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口几乎都成为现代工业文 明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商业、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第三产 业的发展,促使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而城市的发展和各种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又 为工业的更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促动的过程,构绘出 人类近代社会以来两条相互交织又齐头并进的发展主线: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是工业化的 空间载体,工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容,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是作 为封建王权的统治中心存在的,城市的规模与置于其中的封建王权的等级直接相关联,城市 的主要功能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服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外工 商资本的入侵和民族工商资本的发展,我国出现了第一批与封建统治中心不相藕合的新兴工 商业城市,如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香港这些原来只是小镇、渔村、荒滩 、海岛的地方,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迅速地成为我国第一批现代工商业城市。1949 年以后,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城市化水平又有进一步提高,不仅原有城市 的规模扩大,经济社会功能增强,人口容量增加。而且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如石 油城大庆、汽车城十堰、钢铁城鞍山、化工城唐山。六十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城市 发展基本是同步协调展开的,然而此后一直到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被人 为割裂,步入了两相艰难的坎坷之途。60年代初开始,出于防备战争的考虑,国家将沿海工 业 城市的大量工业企业特别是军工类企业迁往内地山区,文革期间又驱使大量城市青年下放农 村。这两个因素使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4个百分点,国家工业化进 程也因此停滞不前。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密切相关性是由工业活动本身的特点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内容决定的。农 业需要根据耕地的自然分布和季节的自然更替来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因此作为一种产业活 动,具有空间的广布离散性和时间的绵延性的特点。工业则是一种聚集产业,它要求在特定 的时空界限内,集合较多的自然资源物和人工,经过特定的工业装置和流程,使对象物发生 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生产出满足人类各种需求的物质产品。不但单个企业需要将 生产活动和大量物质资源在一个特定时空界限内高度集中浓缩,随着生产专业化程度、生产 分工协作水平的提高,不同企业之间也有相互靠拢聚集,以形成有着密切相互联系和外部效 应的企业群区的需求,以节省相互之间信息传递和市场交易的成本费用和时间耗损。因此, 地处交通枢纽或江河汇流出海口,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和市场交易条件的城镇,自然成为现 代 工业企业聚集的依托点。

      美国经济学家巴顿分析了工业企业在城镇聚集的原因,将之归结为十个方面聚集效应:( 1) 可以充分利用城镇的销售市场。(2)可以促进企业的专业分工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3)可 以充分利用城镇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4)有利于相关辅助性工业的成长。(5)有利于形成高 素质的劳动力市场。(6)有利于形成职业经理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7)有利于获得金 融机构在融资和管理方面的帮助。(8)有利于企业经理阶层的相互交流和彼此沟通。(9)有利 于刺激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改革。(10)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较好的休息娱乐条件。第三产业的 聚集特征更加明显,因为第三产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性产业,不仅要求产业运行主体 和产业物质手段的集中,而且要求产业服务对象的集中,这是第三产业的更高层次的聚集要 求。离开了密集的城镇消费者群体,第三产业如大型零售商业、餐饮娱乐业、文化体育业、 宾馆旅游业就会如离水之鱼难以生存。各类理论分析和经验事实都告诉我们,第三产业的发 展与城镇发展有着更加紧密的相关依存度。只有在人群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频繁的城市中间 ,才会形成大量各种不同类型层次与风格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从而为商业、文化、服务、科 技、教育、信息、娱乐、大众传播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与条件。

      二、乡镇企业离散空间布局的原因分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重新拉开了大幕。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和制 度条件,农民和由农民兴办的各种类型(集体、合伙、股份合作、个体私营)企业——统称乡 镇企业——成为这一轮工业化初期的主导力量。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 、 “离土不离乡”的空间布局原则,偏离了以城市为依托的常规轨道,使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 出现二元分离的走向。原因主要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