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继承与提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时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之争的终结

      在八十年代中期前后,在我国掀起了一场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之争。这是关 于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选择怎样的模式之争。争论异常激 烈,甚至上升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高度。经过两种模式发展的实际 成效的比较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之后,到九十年 末期,这两种模式之争,以“苏州模式”向“温州模式”转化而告终结。

      这两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1)“温州模式”是在农村发展非公有制的非农产业,“苏南模式”则是在农村发展公有制 (集体所有制)的非农产业。

      (2)“温州模式”的非农产业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 ,承担风险,“苏南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乡镇政府。在“苏南模式”中乡镇政府是企 业的投资者(在人民公社解散前,“政社合一”,非农产业的投资者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 、生产队),乡镇政府管着企业。

      (3)在“温州模式”中,不仅企业的生产以外部的市场为导向,而且在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 场建立了紧密的分工和协作,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者是市场,也就是说,“温州模式”下的 企业是在市场的指挥棒的指挥下运行的。在“苏南模式”中,企业的生产起初(在作为“社 队企业”的阶段)主要是为满足公社社队内部的需要而进行的,以后才转向以外部的市场为 导向,但在当地,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者仍然是政府(例如,在苏州,由于在乡镇企业劳动 的农民的收入比从事农业者高,为使收入的分配更平均,政府曾决定各农户到非农产业就业 的人数)。

      (4)在“温州模式中”中,政府的职能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硬软环境)和引导企业按市场 规 则运作(如注意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等)。而在“苏南模式”中,政府与企业难 以分开,在一些乡镇,干部更兼企业的领导人,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

      在八十年代,“苏南模式”备受推崇,以至在产生“温州模式”的浙江省的北部,推行的 也是“苏南模式”的道路,而“温州模式”则备受排斥、压制和打击。虽然,两种模式各有 长处和短处(见笔者于1986年写的一些文章,后收入拙著《经济发展研究》(上卷),经济科 学出版社,1997年),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温州模式”日益显现出比“苏南模式”更具活力,更能吸引广 大群众的参与,更具竞争力,更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而“苏南模式”则日呈 颓势。这是必然的。早在1986年我就指出:“‘苏南模式’中的农村非农产业发生了国营企 业 管理中的一些弊端,例如,企业缺少经营的自主权,企业对盈亏的不够关心等等。同时,在 有些农村,乡镇政府往往向企业进行各种摊派(例如要企业出钱办学校、修道路等等),使企 业不胜重负。有些乡村干部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乡镇企业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挥霍 企业的钱请客吃饭,为自己谋私利(例如,给自己盖私宅等)。所以,乡镇公有制企业的管理 体制 需要改革。”(见上述拙作第354页)。在实行“温州模式”的地方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 ,“苏南模式”却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众多乡镇企业陷入了困境,亏损企业 大量增加。例如,在1996年10月,苏州亏损的乡镇企业比1995年同期增长31%。在此情况下 ,实行“苏南模式”的地方先后实行了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大部分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变 为非公有制企业,同时,鼓励(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限制或禁止)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也就是说 ,向“温州模式”转变。另外一些企业则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温 州模式”中也有一部分企业改制为这类公司)。2000年和2001年我到苏南和浙北一些地区了 解到,那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改制进行得相当快,不少地方改制已经基本完成,非公有制 企业已占最重要的部分,与温州相差不多。但是,也有些地方在改制中,集体所有制的产权 制度改革得不彻底,保留了“集体股”、“共享股”之类产权不明晰的股份,它们甚至占控 股地位,同时还建立了一批“非驴非马”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产生了许多问题,那里正 面临“二次改制”。例如,在苏州、常州都提出了“二次改制”的问题,包括改掉“股份合 作制企业”。笔者从温州开始办“股份合作制企业”之初就不断批评这种不伦不类的企业制 度,还写过一些专门的文章(见《管理世界》1994年第2期)。在温州,那些带着“股份合作 制”红帽子的合伙企业大多早已摘掉了红帽子。实践表明,“苏南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 济,作为一种“模式”已经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了,相反,“温州模式”则成为各地学习的模 式,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温州模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温州模式”诞生至今已经有20多年,在此期间,“温州模式”的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已经 并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它们既给“温州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它提出了新 的挑战。下面拟以温州的情况为代表简单地谈一谈。

      就机遇来说:

      第一,在中共“十五大”确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 ,“温州模式”已经解脱了限制甚至压制其发展的种种观念的、政治的桎梏,获得了存在和 发展的合法地位。

      第二,经过20多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已经初步建立,由于非公有 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兼容,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温州模式”的发展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可以说,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完善,“温州模式”也越发展越具活力。

      第三,随着我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给它以“国民 待遇”,迟早会取消至今还存在的对它的各种歧视,这也给“温州模式”的发展以更广阔的 空间。

      第四,由于“温州模式”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们的产品大多具有 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入WTO后,随着国外市场对我国产品的更加开放,这类企业及其产 品将会有更大的国际市场。今年(2001),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 而温州的出口额却大幅度上升。

      就挑战来说:

      第一,在“温州模式”兴起时,我国的改革刚刚起步,几乎所有商品都是短缺的,虽然农 村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的商品的质量很低,但仍有巨大的市场,而且,当时其他地方的企业仍 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这也给温州的非公有制企业以迅速发展的巨大机会。随后这种情况发 生了根本变化。“短缺经济”已经过去,各地的企业也已经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增强 了活力,而且不少地方也成长了许多具有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这些都使非公有制企业面 临巨大的竞争。

      第二,在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将面临国外企业的强有力竞争,温州和“温州模式”下建 立和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一般都很小,技术较落后,产品质量较低,且缺乏研究 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力量,它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三,“温州模式”还遇到市场秩序的越益规范化、法制化的挑战。市场秩序的越益规范 化、法制化,本来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那些遵纪守法、规范运作的企业的合法利 益在规范化的、法制化的市场秩序环境中将受到保护,并健康发展。但是,也应看到,温州 的非公有制经济起初是在计划经济的硬土壳尚未打破的情况下拱出来的,当时并没有规范的 市场秩序,也没有市场经济的法律和法制,因而有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采取了即使在市场经济 中也不合法、不合规的办法来发展自己,如生产假冒伪劣的商品,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靠 行贿、拉关系等办法获得原材料、推销商品等等。这使温州商品一度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代 名词。这种情况经过整顿已经大有好转,但不合法、不合规的情况仍然存在。例如,不久前 各地查获的伪造的文凭、身份证等等,不少就产自于温州。在当前,在加入WTO后,我国的 市 场秩序将更加完善,企业只能靠规范的运作、自身的努力来发展,那些违纪违法的企业迟早 要受惩罚,遭淘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