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语区的助词“的”*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本文根据山西省有入声的方言区四十个调查点的材料,分析了“的”的读音和语法功能。各点的读音不尽相同,但语法功能却是大致相同的,如该词不管读“的”还是读“哩”,都可以做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还可以表能愿、表趋向等。每项内容都引用了宋元时期文学作品的语言为佐证。证实山西方言保留了宋元时期的一些语言特征。

      山西晋语区是指山西有入声的方言区。晋语区的“的”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助词。从语法功能上来考查,它不仅可以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还有表示能愿、趋向等多种用法。不过各点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如表示趋向的“的”,中区各点有“出的了[,出去了]”的说法,北区各点一般说“出去了”,用“去”,不用“的”。具体到个别例句,少数点也可能有出入。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一书中有入声的方言共76点,我们调查了其中的40点。该书把山西方言分为中区、西区、北区、东南区、南区和东北区六个区,本文讨论的问题要需要注明区属的,按此分区注明区属。南区和东北区是非入声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本文引用例句的出处,用书名和篇名的第一个字表示,如《水》代《水浒传》、《玉》代《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40个调查点及各点的读音见47页的表。

      壹 用作结构助词

      1.1 “的[,1]”作为结构助词,多数点读,其语法功能相当于北京的“的、地、得”。为了便于比较,读的在本文论述中称作“的[,1]”,例句不标“的[,1]、的[,2]、的[,3]”等。以太原、五台方言为例,如:

      

      

      1.4 中区的榆社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常常要用结构助词“的”(度量衡单位和计算土地单位除外),这一点很有地方特色。如:

      一把的椅的 一条的胰的[,肥皂] 三口的人

      一把的筷的 一捆的柴 十本的书

      “椅的、胰的、筷的”中的“的”尾相当于北京话的“子”尾。

      1.5 中区和西区“地”与“的得”的分别,在宋元作品中也不乏其例。如:

      (1)取得一个如花似玉的浑家。(《错》)

      (2)便是出来看郡王轿子的人。(《碾》)

      (3)奔到府中看时,已搬挈得罄尽,静悄悄地无一个。

      (4)火光照得如同白日。(《碾》)

      (5)不则一日,到了潭州,却是走得远了。(《碾》)

      贰 用作动态助词

      

      陵川未见例①,山阴未见例②③。各点例①②③句末多有语气词。例④动词重复后总是有新的事物或情况出现。

      例①中“的[,2]”用在宾语的后面,这显然是晋语的一个特点。例②中“的[,2]”用在宾语前面,可能是受北京话的影响。

      “的[,2]”还可以用在动词的后面,强调动作的方式或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如例句⑤⑥。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加强肯定或强调的意味,如例句⑦⑧。

      

      2.2 读1声母和n声母的9点,我们分别写作“哩[,2]、勒[,2]”和“恁[,2]”。其语法功能和“的[,2]”没有什么差异。下文还是以和顺、平鲁、沁县、晋城方言为例。如:

      

      2.3 唐诗和宋元作品中也有“的”相当于北京“着”的例子,不过用字不统一,也有“的”写作“地”或“得”。如:

      (1)家家扶得醉人归。(唐·王驾《社日》)

      (2)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水》第10回)

      (3)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招牌做生活。(《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