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语翻译学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本文在分析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维汉语翻译学。认为翻译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门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指出了构建维汉语翻译学的四条基本原则,并重点论述了维汉语翻译学的理论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 维吾尔语 汉语 翻译学

      1

      纵观历史,新疆就一直是个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古代,游牧于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一带的丁零、高车、铁勒、葛逻禄、黠戛斯、乌孙、突厥、回纥等部落和部落联合体都操古突厥语。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大体可分为欧洲人种的胡人和蒙古种的羌人以及汉人。因此,这里有汉语、藏语、吐火罗语、粟特语、波斯语和梵语等语言。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部落的联合、吞并和迁徙以及民族的形成、融合和分化,新疆的语言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9世纪中叶,回纥人分别在吐鲁番和喀什建立了高昌回纥王国和喀喇汗王朝,接着又向塔里木盆地周围发展。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开始了突厥语化。到了近、现代,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分布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塔塔尔、乌孜别克、柯尔克孜、蒙、达斡尔、图瓦、锡伯、俄罗斯、塔吉克等主要民族语言,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广布天山南北的阿尔泰语系多种民族语言同汉藏语系主体语言汉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动态运行的分布格局。

      在多姿多彩的新疆语言生活中,翻译活动一直非常活跃,翻译的历史也较为悠久。如作为维吾尔人先民的狄人,“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就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与华夏诸部毗邻而居……但语言却不同。双方交往时需要‘舌人’居间译语”。(见杨圣敏著《回纥史》第5页)西汉时,张骞给汉武帝的奏疏中建议“重九译,致殊俗”,意思是通过几道辗转的翻译,招致远方的民族和异国的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三十六国也都设有“译长”,负责翻译事务。历史上,中原汉民族去印度求经和译经之事也极为盛行。唐朝玄奘法师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学习佛经,往返路线都途经当时的西域,也常在途中为西域的一些国家讲授佛经。这些交流活动都要有翻译人员进行语际转换工作。在佛教盛兴时期,有许多佛教经典是由古代焉耆—龟兹语、古波斯语、汉文和藏文转译成回鹘文的(唐朝时、漠北回纥汗国后期使用的一种古突厥文字),如由汉文转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八阳神咒经》等,在当时的西域地区都广为流传。

      新中国建立后,新疆的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从自治区级到乡级的党政机关、各业务职能部门。主要报刊杂志社、出版社和广播电视台都设有翻译编制。现在新疆有专职翻译人员近5000人,而且高等院校还在不断地培养不同专业的翻译人才。翻译人员和翻译语种之多,翻译量及其覆盖面之大,翻译活动之普遍,这在新疆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我国各省区中也是仅有的。中古突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突厥语词典》,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真理的入门和古代维吾尔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作品都已译成汉文。汉民族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及历史巨著《廿四史》都已译成或正在译成维吾尔文。许多部电影、电视剧、话剧也都译制成了维、哈、汉语。新疆翻译界可谓硕果累累,经验丰富。

      2

      1987年新疆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新疆的翻译活动开始走向学术研究的轨道,几所高校的学报和自治区语委会主办的《语言与翻译》学术刊物为翻译学的探讨提供了园地。

      翻译活动已经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行为模式,翻译工作已是新疆各项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翻译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翻译教学与科研也为建立有新疆特色的翻译学作了理论与方法论上的准备,维汉语翻译学已在孕育之中。

      无庸置疑,语言研究的水平,语言学的发展将直接制约着翻译学的建立和发展。50年代以来,我国汉语和突厥语言的内部结构描写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维、汉语的对比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构建现代维、汉语翻译学的基础,国外翻译理论的介绍和中国翻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为维汉语翻译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营养。

      3

      在新疆,使用维吾尔语和汉语的人数最多,两种语言承载的信息量和社会交际功能最大,维汉语翻译活动也最为普遍。维汉语翻译学的产生是社会交际活动的必需,是学术发展的必然。构建维汉语翻译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直接指导维汉语互译活动的顺利开展,能促进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更准确有效的畅通,也能为新疆其他语种同汉语言之间、各少数民族语言间的转换工作起示范和启发的作用,从而为加强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为繁荣新疆做出贡献。维汉语翻译学是中国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中国翻译学充实新的内容。

      4

      长期以来,新疆翻译界在讨论维汉语翻译问题时,偏重于翻译技巧和具体的译法上,多属经验之谈。近些年来,随着维汉语研究的深入,开始重视言语和语篇结构形式的转换和转换中民族文化、习俗、语言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但从整体上进行学科性理论的探讨还是很薄弱的,翻译理论还滞后于翻译实践。

      正像一切理论都来自人们的实践活动一样,翻译理论则抽象于翻译实践。翻译活动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这种社会行为模式主要发生在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因此,翻译活动既有语言体系内部的问题,又有语用问题和语言之外其他社会因素的问题。它的表现形式是把原语的话语转换成译入语的话语,但它的背后却有丰富的内涵,如涉及到语言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活动、心理因素乃至美学艺术等等。但不管怎么说,翻译过程始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应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加以研究。由于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这就决定了翻译学的性质应是应用语言学中的一门综合性的分支学科。维汉语翻译学作为个别翻译学的一种,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