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氏文通》中的单、复句

作 者:
康健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全书分十卷。除第一卷“正名”属概论外,作者马建忠用八卷的篇幅谈了词法,只有最后一卷才集中谈了句法。然而“论句读”虽只一卷,却是全书的中心。正如作者在“例言”里开宗明义所言,“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句读”之重要。“句读”中对句子类型的处理,是根据不同的标准作不同划分的。本文拟就此卷中的单复句分类情况谈一点浅陋之见,敬请批评指正。

      一

      我国的语法学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建立的。“他对拉丁文很有研究,曾按照西洋语法的体系研究古代汉语,于1898年写成了我国第一本有系统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而马建忠所“按照”的西洋语法体系,乃是导源于公元前第二世纪的《希腊语法》。这部《希腊语法》“对欧洲语法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西方各语言的语法书的‘蓝本’”,“甚至于通过了罗马人而成为了我国语法学的滥觞。”(高名凯《语法理论》)。

      这部语法书揭示出了“句子”和“子句”的定义,认为“只要包含主语或谓语,意思完整的,就是句子”,“一个句子如果成为一个更大的句子的一个部分,就叫子句或分句。”在这个句子概念的基础上,语法学根据句子中含不含子句和子句在句中的地位,把句子分为“简单句”、“包孕句”和“复合句”。“简单句”是只包含一个定式动词的句子,即是不含子句的句子。“包孕句”是一个包含着子句的句子,即是说,用子句作句子成分的句子。“复合句”是含有两个以上不相包含的子句的句子。由于子句本质上仍是句子,所以“复合句”本质上乃是含有两个句子的句子。这种区分,是我国单句、复句区分的源泉。

      那么,《马氏文通》中是否有单、复句的区别呢?从书中大量例证来看,《文通》中虽无复句之名,却有复句之实,实际上是把单、复句分开了的。《文通》中说:“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意有两端:一则所意之事物也;夫事物不能虚意也,一则事物之情或动或静也。”这就是科学发展前期句子的定义,同时可以看作是他接受“简单句”观点的反映。他的“句与句或自相联属”以及“与读相连之句”则是“复合句”观点的反映。至于“包孕句”,因为古代汉语没有英语那样的子句,所以马建忠便把子句的概念加以改变。他说:“有起语两辞而辞意未全者曰‘读’”,“读英文为clause,严氏译为“‘子句’(P.19).”读之式不一:或用如句中起词者,或用如止词者,则与名代诸字无异;或兼附于起、止两词以表其已然者,则视同静字;或有状句中之动字者,则与状字同功。”(P.17)这可以认为是“包孕句”观点的反映。可见,《马氏文通》中的单、复句,是对西洋语法的“简单句”、“包孕句”、“复合句”的观念接受、调整而成的,只不过马建忠在术语和有关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如不提“简单句”、“包孕句”、“复合句”的术语,把“复合句”里“意思完整”的子句(或分句)直呼为句。他的这种做法,为后来的学者所仿效。

      二

      《马氏文通》卷十中说:“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可见他将词作为句子成分的名称,并分为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加词、司词、转词七种。他将单句定义为“惟需顿与转词者”,并按语词分类,“所别甚细”,(P.540)。不过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两大类:动字语词句和表词句。“动字之为语词,凡以言起词之行也。若语词言起词之何似、何若,状其已然之情者,当以静字为主。静字后乎起词而用作语词,所以断言其为何如也。惟静字为语词,则名曰表词,所以表白其为如何者,亦以别于止词耳。”(P.12)

      A.表词句又分为:

      a.名词谓语句。

      例:(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2)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中“今天星期三”、“昨天晴天”相当。

      b.形容词谓语句

      例:(1)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下》)

      (2)且天下非小弱也。(《汉书·贾谊传》)

      这与现代汉语的“社会主义好”、“前途光明”相当。

      B.动字语词句(动词谓语句)又分为:

      a.动词作宾语(“散动作止词”)

      例: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高帝本纪·高祖求贤诏》)

      与现代汉语的“他喜欢学习”相当。

      b.小句作宾语(“读作止词”)

      例: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史记·曹相国世家》)。《文通》注:“‘见’,外动字,其后止词一读。”与现代汉语的“他见我拿着一本书”相当。

      c.双宾语(“两止词”)

      例:(1)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滕文公上》)

      (2)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文通》注:“‘教’字后两止词,一、‘民’者,所教之人也,‘稼穑’者,所教之事也。先人后事,两者并置,而无介字以为系者也。”与现代汉语“他给我一本书”相当。

      d.兼语式(“坐动止词又为散动起词”)

      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文通》注:“‘是’字代字而为起词也,‘使’字坐动,‘民’字起至‘无憾’止,乃承读也。”与现代汉语“他请我作客”“骄傲使人落后”相当。

      e.连动式(“散动诸式”之一)

      例:(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2)豹自后击而杀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这与现代汉语的“三姐上山采茶”、“大家听了很高兴”相似。

      f.被动句(“受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