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训”是非常古老而且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但是,“义训”的定义和内容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含糊不清,缺乏科学而统一的界定和说明。这不仅使得训诂方法和训诂形式陷于分歧混乱,自相矛盾,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立,给训诂学的教与学、普及与提高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一、“义训”诸说简介 “义训”这个训诂学术语,各家训诂学专著中,或经常用到但内容分歧;或有意回避而只字不提,情况颇为复杂,现仅就手边存书所及,稍作归纳介绍。 (一)“义训”的归属: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周大璞《训诂学要略》、吴孟复《训诂通论》、杨端志《训诂学》、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周大璞主编的《训诂学初稿》、周复纲等编著的《训诂学基础教程》等都将“义训”列入“训诂方法”,只是个别名目取舍稍有不同,比如齐著在“训诂的施用方术”中只列“音训”和“义训”两种,没有“形训”;张著在“训诂方式和训诂用语综述”中,将“形训”、“声训”、“义训”归入“训诂方式”;郭著则将“形训”、“声训”、“义训”归入“训诂条例”;周主编《初稿》将“声训”、“形训”、“义训”、“观境为训”列为“释义的方法”。而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黄大荣《训诂学基础》、陈绂《训诂学基础》未将“义训”列入“训诂方法”,也没有论述有关“义训”的问题。在“训诂方法”中,陆、王著列出“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三条,黄著列出“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定义”三条,陈著列出“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三条。 (二)“义训”的定义: 训诂大师黄季刚先生指出:“义训者,观念相同,界说相同,特不说两字之制造及其发音有何关系者也。”①凡将“义训”列入“训诂方法”者,多宗此说,如周著《要略》:“义训就是直陈词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张著《简论》:“形训、声训以外的训释字(词)义的方法都属于义训。”陆、王著《方法论》虽不论及“义训”,但在“训诂学名词简释”中说:“在训释词语时,仅从现有意义的角度来选择训释词或作出义界,而不考虑词义来源和形义关系,这种训释叫义训。义训有随文释义与综合释义两种。”而有的专著则对“义训”的义界稍加限定,比如郭著认为:“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谓之义训。”较有针对性。 (三)“义训”的内容: 周著《要略》列出“同义相训”、“反义相训”、“以狭义释广义”、“以共名释别名”、“设立义界”、“描写形象”、“比拟事物”等七条。 吴著《通论》认为:“要准确地表达词义,必须从词义之古今、雅俗各方面,从本义与引申、假借各方面,探究其源流嬗变,融会贯通。”并列出“以古语与今语相训释”、“以通语、凡语与方言相训释”、“以本字与借字相训释”、“以借字释借字”四条。 杨著《训诂学》列出“同义词训释法”、“义界”、“说明描写法”、“推因”四条。 张著《简论》列出“义训的体例”有“从词义的广狭来看”、“从同义、反义、多义的角度来看”、“从时地关系来看”、“从表达方式来看”四条。 周等编著《教程》列出“义训的方法”有“同(近)义词训释法”、“共名别名相训”、“界说训释法”、“展转训释法”、“类别训释法”、“比况训释法”、“本借字训释法”七条。 由此可见其中的差异。 (四)“义训”的根据: “义训”既然与“形训”、“声训”并列,应该具备自己特有的理论根据,以显示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形训”建立在汉字形义统一的基础之上,这是由汉字的表意性所决定的,因此,根据字形分析可以推求和说明字(词)义,即“据形说义”。 “声训”建立在同根词音近义通的基础之上,因为词义的发展变化在本质上是依靠声音的,所以,可以通过分析古音以求得词义,即“因声求义”。 那么“义训”呢?“直陈词义”的根据何在?似乎缺乏理论上准确而充分地阐述。 以上专著都是出自方家之手,见仁见智,各有创获,条分缕析,自成体系,堪称为当代训诂学研究的宝贵成果。然而,我们如果从训诂学这门学科本身来考查,这种术语混乱现象则不能令人满意,也不可等闲视之。因为,正如陆宗达、王宁先生所说:“科学的概念需要明确的术语来表达。术语是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术语不仅是消极地记载概念,而且反过来也影响概念,使它明确,并把它从邻近的概念中区别出来。因此,术语必须有明确的定义来确定它的内涵、外延,术语还应当是统一的、固定的、意义单一的。但是,总的说,旧的训诂之学具有明确界说的术语是不多的,而且,已有的术语中也有一些不够恰当。这说明许多词义现象还没有经过归纳综合而从本质上加以说明。这一点也正是训诂学理论不够成熟的表现。”②而“义训”正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二、缘词辨义 “义训”这个术语之所以如此混乱,究其原因,关键问题在于定义太宽泛了,内容太庞杂了!它将不同类别的问题混淆在一起,表面上是包揽一切的“训诂之常法”(甚至连“形训”、“声训”也可包括在“义训”之内),实际上没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至让人无从分析概括,无法认识把握。所以,有的训诂学家干脆弃而不用,另立名目,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