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正经历文化转向 1.1 当代自然科学的惊人发现之一就是:科学中竟然无可奈何地渗入有主体因素。藉以实现科学研究的工具是人的主观选择,是人基于假说的选择与制作,而假说正是包含有种种主体的局限。无论是光学显微镜、射电望远镜,抑或正负电子对撞机,莫不或隐或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主体的印记。在这样的条件下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结论也就必然潜藏着某种程度的主体性。在大吃一惊之后,科学家不得不面对严酷的事实,清醒地认识到由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科学的局限性,并开始从对唯科学的迷信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对现实,不再单纯追求穷尽分析。于是,科学又再一次经历文化和价值的转向。 1.2 当代自然科学的另一惊人发现则是:世界既统一又不统一,在有序世界之后居然还存在着测不准、混沌以至混乱的无序世界。世界受到偶然性的摆弄,必然性被迫与偶然性共处。在这一发现下,近代科学的严格决定论受到现当代科学的选择论的挑战,并不得不转向统计决定论,并进一步转向或然性规律的选择论。而这一发现与转化又同人的认识的主体局限性密切相关。由此科学家加强了这样的信念:科学不是信条!英国数学家哈代(G.H.Hardy)甚至尖锐地指出:“科学一旦成了信条,就等于自杀。”迷信某个绝对化的公式能解释整个世界,迷信某个科学结论就是对某一现象的最终句号,都是将科学推向宗教迷信。科学不过是一种主观对客观逼近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永远不能提供一个对世界的终极解释。科学正再一次经历文化和价值的转向。 1.3 语言学又怎么样?一只脚刚踏进牛顿时代的语言学有它的幸运之处,它从来就“见仁见智”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但是定于一尊,把某些结论绝对化,仍是必须警惕的前景。必须清醒地了解:语言对于人是一个整体,语言又是一种有人的复杂系统,因此用语言作为工具去分析语言,用人的认识去处理包含人的因素的语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使研究结论带有更大的主体性或主观性。一个恰当的比喻就是古老的瞎子摸象故事。排除更多主体性的方法是我们所应追求的。这种方法应该是实验。语音学由于引入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并为此制造了各种仪器,因此被公认为走在整个语言学的最前端。当代语言学正在寻求实验工具,而电子计算机正是一个合适的工具,另一个工具则是传统的人。然而,无论是何种工具,语言学依然无法完全排除主体性。 现今的一切语言学理论都不过是假说。它们无疑都包含不同的主体因素。也就是说,现今所有学说关于不同层级、层次的划分,以及研究基点的选择都不过是主体意识的外化,渗透着分析者的主观想象。不管是词和短语的划分,单句和复句的划分,句子和句群的划分,不管是词类、句类、句法关系的种种标准和框架,也不管是句子本位、词本位、词组本位的变更,无不是主体意识的选择和外化。其中大部分理论是将语言典型化、理想化,将语言假设成刚性物来处理。因此当语言现实超出这些主观设定的框架时,人们自然会去寻找另一种假说,以摆脱困境。这正是科学的进程。如果我们信奉现今的分层、分类与本位为不可变易的圭臬,语言学必将蜕变为迷信。语言学必须跟上科学,适应整个科学的文化转向。 1.4 语言研究方法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微观的描写或生成之法,一是非微观的描写或生成的控制之法。可惜的是历来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的存在。鉴于对语言整体性、连续性以及存在主体因素的认识,鉴于对科学的文化转向的理解,笔者提出了“柔性”观念以替代指导目前通行分析模式的“刚性”观念。①在这种“柔性”观念指导下,本文提出了“转域”和“张力”这两种柔性的控制描写之法。该方法的特点就是自觉地利用主体因素对现有的微观方法加以柔性控制使用,而不是抛弃后者这些方法。这就是一种柔性的控制、调节机制。 2.转域分析 2.1 既然现今所有的层面(领域)都是人为的划定,具有主体性,而且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那么就不存在充足的理由支持在人为设定的领域内进行穷尽分析。不仅如此,穷尽分析甚至将可能引导人们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 2.2 人在理解言语时采取的是选择性策略,并不需要在掌握所有的明确信息之后才能去理解言语。也就是说,语言理解实际上是一种“灰色系统”。②按照灰色系统的原则,只需获得足够的关键信息,在信息的逻辑联系支持下或在人的认识能动性支持下,就可以大致补出遗漏的信息,从而降低灰度,使之向白色系统转化。因此,我们不必在语言的所有层面(领域)内进行无遗漏的穷尽分析。 2.3 简单的原则:语言分析的目的在于排除歧义,确定语义,而不在于各个层面(领域)内穷尽分析。在已设定的某一层面(领域)内分析遇到困难或分析的结果不是以消除语义的不确定性时,即可转入相邻层面(领域)内进行分析,直至排除歧义,确定语义。各个层面(领域)不完全的信息叠加后足以满足灰色系统向白色系统转化的要求。 目前所流行的层面(领域)以及一般的转域顺序可规定如下: 词汇(词的划分及词义)←→ 词法(词类)←→ 形式类线性框架←→ 句法层次与句法关系←→ 句法——语义(语义特征)←→ 句法——语义(语义关系)←→ 句法——语义(框架——句型义)←→ 句法——语音(韵律)←→ 句法——语用(句内话语分析)←→ 语用(语篇话语分析)←→ 语用(言外语境分析) 2.4 不同的理解主体——不同的人(不同背景的第一语言学习者,不同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与不同的拟人物(电脑处理系统),不同的言语客体,有着不同的灰色系统要求,因此也有着不同的转域分析(领域可以增删,顺序可以变化)。例如: (1)大伙儿都叫他老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