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永新,男,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66年肄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任北京语言学院副教授。著有《现代汉语语法概要》、《艺文神韵》,翻译《黑珍珠》,发表汉外语言对比、汉语研究及其他方面论文数十篇。北京语言学院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语言对比研究的兴起及其发展

      19世纪初欧洲的语言研究以历史比较法作为标志进入了成熟时期。欧洲语言学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历史关系,证明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来源,这就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历史比较语言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比较研究只限于亲属语言之间,比较研究的重点是语言中共同的或相似的地方,目的在于找出语言内部变化的规律以及亲属关系。后来,人们把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扩大,由历时的研究扩大到共时的研究,重点由对相同点与相似点的研究转移到对不同点的研究,从对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扩大到对非亲属语言的对比研究。现在多数人习惯于把这种对比研究称为“对比语言学”,以区别于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比较研究。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stics)这一术语是美国人种语言学家沃尔夫(B.Whorf,1897-1941)于1941年首先提出来的。他的《语言与逻辑》分析了语言的差异。弗里斯(C.C.Fries)从1945年起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都讲到这个问题。他在密西根大学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并把语言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拉多(R.Lado)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语言对比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为外语教学服务。拉多认为,外语习得的过程主要是一个从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转移的过程。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同时,就出现有益的转移,称之为正迁移;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异时,就会出现有害的转移,称之为负迁移。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促进有益的转移,克服有害的转移,使学生形成新的外语习惯。外语教师如果能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就能了解学生学习目的语的真正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弗里斯和拉多他们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母语同要教给他们的第二语言——英语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不同母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

      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的出现和认知心理学的重新抬头,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对比分析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60年代末,出现了“中介语”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生偏误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偏误分析上,70年代以后,偏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比分析。不过偏误分析仍然离不开语言对比研究。

      二 中国第一部语言对比研究的著作——《马氏文通》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马氏文通》首先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是中国第一部涉及语言对比研究的著作。

      马建忠用了10年多的时间写成的这部不朽著作,目的是要“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縢,导后人以先路”(《文通·序》)他通晓英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在研究汉语的时候,把汉语跟西方语言作了对比,认为“各国皆有本国之葛朗玛,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文通·例言》)“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乎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文通·后序》)《马氏文通》中多处指出英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一些特点,并与汉语进行比较。作者除了看到汉语与西方语言有共同点以外,也注意到了汉语的某些特点。例如“助字”一项,是前人研究较多,而西方语言里所没有的。马建忠解释说:“泰西文字,原于切音,故因声以见意,凡一切动字之尾音,则随语气而为之变。古希腊与辣丁文,其动字有变至六七十次而尾音各不同者。今其方言变法,各自不同,而以英文为最简。惟其动字之有变,故无助字一门。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虚字卷之九)又如,关于“介字”的作用,作者指出:“介字云者,犹为实字之介绍耳。夫名代诸字,先乎动字者为主次,后乎动字者为宾次。然而实字相关之义,有出乎主宾两次之外者。泰西文字,若希腊辣丁,于主宾两次之外,更立四次,以尽实字相关之情变,故名代诸字各变六次。中国文字无变也,乃以介字济其穷。”(虚字卷之七)《马氏文通》在语言对比研究方面虽然还谈不上尽善尽美,但是这是首次将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运用于中国汉语语法的研究,对后世确有很大影响。马建忠不但是中国汉语语法学的鼻祖,而且也是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创始人。

      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1924)和《比较文法》(1933)中,对语言对比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比较文法》中,他将汉语和英语的句法进行了比较,间或也将现代汉语跟古代汉语作比较。黎锦熙先生也是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先驱者。

      三 中国现代语言对比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