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这个概念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的,狭义的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声音语),如果用文字记录下来称作书面语(文字语)。更广义的理解还包括体态语(态势语)。因此,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语言的更广义,又是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这三种”。① 汉语词汇是极为丰富的,成语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稳固、生动形象、表达力强的特点,无论在口语,还是在书面语中出现频率很高。鲁迅在《这个与那个》中写:“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句话,55个字,就用了四个成语,如果避而不用这些成语,势必多费笔墨,并且可能失去简洁明快、句式严整的特色。本文不准备对成语作全面的分析,只想对“疾首蹙额”这类用体态动作表达定型意义的成语的构成略加说明。不妨把这类成语简称为体态成语。 1 成语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可以分做从书面上得来的和从口头上传下来的两大类”。②近几十年,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摆摆手、摇摇头、撇撇嘴,目光转移,身姿变换等等,不都是随意的、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且自成体系,和口语与书面语一样的具有交流思想的功能。于是就把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动作、人际距离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进行社会交际的方法和手段称之为体态语。口语和书面语都难免要描述人的行为动作,成语既然来自于口头和书面、那么,必然在成语中含有体态语的成份,这应该说是毫无疑问的。 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尽管它们都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可是表达形式有别,效果也不一样,适用范围也不同。体态语适于在不能用口语(聋哑人)语言不通(语种不同)或者不适于用口语(不想让别人听)的情况下,可以成为主要交际工具。即使在口语表达的情况下,任何人说话也不可能不带一点表情动作,必然要靠体态语制造语境、气氛、加强口语表达效果。因此有人把体态语称之为“伴随语言”。由此看来,同样做为交际工具,口语正如鸟身,书面语、体态语恰如鸟之双翼,具有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关系。 体态语也是约定俗成的,有一定规律可循。汉族人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肯定,翘大拇指表示称赞,伸小指表示卑视,两人拉勾表示“一言为定,决不反悔”,已经普遍适用。久而久之,某些具有表情达意的动作就成了体态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常常描述体态语的动作,其中有些已经定型,这些定型动作稳定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形成了一批词语。属于词的就有:颔首、嗫嚅、汗颜、首肯、抚掌、捧腹、横眉、低头、咬牙、拍案、摇头、点头、拍手等等。(以上词,均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凝固为定型的动作,词义也定型,甚至实际上不一定非得发出动作不可。例如周有光先生在文章中写:“‘汉语’上面加上‘现代’二字,有人听了就摇头,再加上‘规范’二字,更加格格不入了!”③这句话中的“摇头”形象地表示“不赞成”的意思,并不一定真的摇头。类似这类定型体态表意的熟语也不少见。例如: 刮脸皮(表示羞耻),拍胸脯(表示事情难办或痛苦),戳脊梁骨(表示背后议论、讥笑或指责),打小算盘(表示为自己打算),大眼瞪小眼(表示没有办法)碰了一鼻子灰(表示遇到挫折)一问摇头三不知(表示什么也不知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表示有事看到也不管)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表示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这些熟语尽管结构不如词和成语那样稳固,可同样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表现力,活生生地存在口语和书面语之中。 2 汉语成语是丰富的,仅武汉师院语言研究室编纂的《汉语成语大词典》就收成语一万七千条。粗略统计,其中体态成语可占百分之二三。研究体态成语,不仅能了解这类成语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能更进一步地了解体态成语的功能。 根据体态语表情达意的有效部位,我们对体态成语可以大致地进行分类。 (一)描述眉眼动作的 眉头一皱 眉开眼笑 眉飞色舞 眉眼高低 双眉紧蹙 横眉立目 挤眉弄眼 眉目传情 眉来眼去 愁眉不展 喜上眉梢 暗送秋波 目不转睛 目光炯炯 目瞪口呆 目眦尽裂 怒目而视 瞠目结舌 闭目塞听 拭目以待 侧目而视 触目惊心 望眼欲穿 不屑一顾 (二)描述面部表情的 面红耳赤 面无人色 面如死灰 面面相觑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喜形于色 容光焕发 嘻皮笑脸 哑然失笑 破涕为笑 嫣嫣一笑 啼笑皆非 发指目裂 怒发冲冠 掩鼻而过 掩耳盗铃 交头接耳 张口结舌 口干舌燥 (三)描述手势动作的 拍手称快 握手言欢 指手画脚 袖手旁观 以手加额 束手无策 弹冠相庆 摩拳擦掌 手不释卷 手忙脚乱 手足无措 手急眼快 手舞足蹈 屈指可数 举案齐眉 举棋不定 (四)描述身体姿态动作的 五体投地 卑躬曲膝 暴跳如雷 东倒西歪 点头哈腰 正襟危坐 高枕而卧 昂首挺胸 如坐针毡 坐亨其成 步履蹒跚 寸步难行 头重脚轻 龙行虎步 翘足引领 顿足捶胸 高视阔步 耀武扬威 奴颜卑膝 形销骨立 (五)描述人际距离的 虚席以待 比肩继踵 一步一趋 摩肩接踵 耳鬓厮磨 触膝谈心 面面相觑 交头接耳 当然上述分类只是举例性的大致分类,人体姿态动作也牵涉到眼、口、鼻、手、足各种器官,很难截然划开。体态成语的定型意义,可以证明体态语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