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语出《庄子·秋水》。新修《辞海》和《辞源》都是把“望洋向若而叹”的“望洋”释为“仰视貌”。但笔者以为,这样解释,无论从事实、情理上看,都是讲不通的。因为海神(即“若”)不用说应在茫茫大海里,而不会在天上,因而,河伯自然也只能远视“向若而叹”,怎么会仰视“向若而叹”呢?就是说,在这里只有将“望洋”解释为“远望”,才能跟下面的“向若”连贯起来,因为海神是在海上,河伯不可能去仰望;如果将“望洋”解释为“仰望”,就跟后面的“向若”矛盾了,因为既要向上仰视,同时又要向前对着海神,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当然,如果原文没有“向若”二字,而将“望洋向若而叹‘改成’望洋而叹,”则“望洋”作“仰视”或“远视”解,似均无不可。但是,我们能改《庄子》原文吗? 综上所述,采用新修《辞海》“望洋”条下的第二种解释即“远视貌”来解释“望洋兴叹”,似更为合适。试看《秋水》那段话的意思:秋后雨季,河水涨大,河伯就自以为大得了不得。后来顺流而东行,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这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始旋其面目”(转动其面目,即摇着头),“望洋向若而叹曰……”(面对海神远远地望着叹道……)。这样理解,是符合文章所描写的具体情状的。新修《辞海》、《辞源》等,对此也未加具体分析,看似有所据而云,实际是离开原文,就词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