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表达·文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理解与文化

      理解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无论一个词,一个句子,如果不理解,就不能学会它。理解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二是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但不能互相代替。“熟悉词的形式不是理解所必须考察的唯一因素。除此以外,还要熟悉这些词所传达的是什么信息,即我们应该知道它们的内容和命意。”(麦基《语言教学分析》,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对形式的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把握词语所传达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词语所传达的信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不是唯一的手段,文化因素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理解信息的过程是交际双方文化概念沟通的过程。瑞士数学家、逻辑学家J·B·格赖斯对真实的言语交际作过这样的描述:交际的表达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意念和原有的文化概念向对方发出信息,接受主体则根据对方发出的符号和自己的目的、意念以及原有的文化概念去理解(参看蒲志鸿《共识文化、差异文化与外语学习》,中山大学学报,1994,1)。这就是说,如果双方原有的文化概念相同,接受主体就会完全理解,交际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如中国人对来访的朋友说:“哪阵风把你吹来了?”法国人也说:“Quel bonvent vous amène?”两句话所传达的文化概念和它们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同,接受主体自然会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全部信息。如果双方原有的文化概念部分相同,信息的沟通也只能是部分的。如中国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老人精神好,气色好,有长寿相。法国人对这里的“鹤”最多理解成白色,不会与精神、神态和长寿联系起来。因为法国人不用鹤比喻老人,用鹤比喻人只有一个概念:“妓女”。如果双方原有的文化概念不同,或者相反,接受主体将完全无法理解,信息的沟通将成为不可能。如中国哲学的“阴阳”,中医的“阴虚”、“阳虚”等,法语里没有这些概念。《汉法词典》对阴阳的表述是汉语拼音:“Le yin et le Yang”(le principe féminin et le principe masculin)。即使读了括号里的法文注释,也很难理解。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影响理解的重要原因。

      留学生学习汉语有三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语篇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思想,二是词语中的民族文化涵义,三是语用系统中的文化差异。

      语篇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不是指个别词语的语义内容,而是指整个语篇的情景内容。它们与学生母语文化的差异不会直接导致对词语意义的误解,但却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态度。如《秋别》这篇课文,写一个在某市委机关工作的老勤杂工,干了一辈子脏活累活,工资少,地位低,被人看不起。退休时用捡破烂攒下的钱买了个大彩电留给市委机关,说:“在机关工作三十年,对同志们照顾很不周到,没什么成绩。”欧美学生对这位勤杂工的行为很不理解,认为“这篇课文不真实,是宣传,没有意思。”学生的这种看法反映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在学生思想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篇课文语言很好,但学生不愿意学。这说明,文化在语言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从对比的角度作必要的解释,让学生从中领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误解,正确对待。

      词语中的民族文化涵义隐而不露,难以觉察,交际中最容易发生误解。如“菊”这个词,在汉语里,“菊”的指代意义是菊花,它的文化涵义是“拒寒色不移”。中国人喜欢菊花这种品格,赞美之词甚多。如: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有谁知? ——宋·朱淑真《黄花》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明·俞大猷《秋日山行》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清·曹雪芹《红楼梦》

      无须“菊花”二字,中国人也知道写的是什么,比喻的又是什么。但对法国人来说就难了。因为法国人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只能按自己的语言国情知识去考虑问题。法语中的“菊”指代意义与汉语相同,其文化涵义为“坟场之花”,专为十一月十一日敬献先灵用的。他们不可能把“丹心独抱”、“抱香枝上”、“千古高风”跟菊花联系起来。

      有些词语本身并不有某种文化涵义,但却能使人联想到某些具有文化涵义的词语。可以说这类词语是具有民族文化涵义词语的活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更加难以把握,更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李煜《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这句话比喻什么,用什么比喻,句中没有文字标记。但我们一看就知道,比喻的是一个“愁”字,用的是一个“麻”字。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使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心乱如麻”这个成语,而“心乱如麻”又与“愁”有一种既定的内在联结。这句话的法文翻译是:“O!insécable fil de ma pensée,inextricable écheveau de mes peines..”(LIANG PEI-TCHEN)文中出现了两个原文里没有的词,一是前句里的“Pensée”(思想、思维等),二是后句的“peine”(痛苦、忧虑等)。这说明法语里没有这种语言和文化规约,要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加上这两上词。

      理解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进行的。有一定的场合就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环境,语言文化环境不同,词语的意义也随之千变万化。汉语有“简约”、“灵活”、“意会”等特点,把握语言文化环境就显得更加重要。语言教学讲究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词汇的选择以常用词为准。常用词多为多义词,多义词词义多,用法也多。怎么区分?要靠语境。如“给”,北京话中的“给”可以兼顾“把”和“被”施受关系完全相反的两种语法功能(参看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方言》,1992,1)。如:

      小李给车修好了。车给小李修好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