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词有单语素的词、双语素的词、多语素的词。大抵古汉语较多单音节词(只含一个语素),随着汉语的发展,语词向双音节(包含两个语素)演化,原来的单语素词,有的仍然单独成词(马、风、冷、热、踢、打等),有的已失却词的资格,只能同其它语素组合成词(敷衍、荣华等),最起码也得有词头词尾附加于前后(老虎、桌子、车儿等)。但进入词的语素决非仅仅凑补个音节而已,它的意义决定并影响着整个词的意义及功用。我们对一个词的理解,如果不明其中语素的意义,往往是“囫囵吞枣”,只有洞晓其中语素的意义,才能真正悟彻这个词的涵义,掌握它的功用。可是,一个语素的意义,不是单一的,常常含有多个意义,进入甲词的是这个语素的A义,进入乙词的也许是这个语素的B义。而且由两个语素合成的词义,情况也很复杂,譬如具有“减损”义的“消”语素在“消除”、“消耗”、“消失”等词中保留着原有的意义;具有“呼吸”义的“息”语素,在“喘息”、“鼻息”等词中保留着原有的意义;而在“消息”这个词中,它们所合成的意思却是“音信”,跟原语素的意义有点儿“风马牛不相及”了。因此,抓住语素义的引申变化,明乎语素间的配合情况,对词语研究和词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语素的本义和引申义 进入词的语素,其意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它的引申义。例如“张”,“绷紧弓弦”是其本义,“张开、扩大”是其引申义。“紧张”词中渗入的是其本义,“张望”、“张扬”等词中渗入的是其引申义。有的引申义由其本义直接引申,如“张开”是由绷弦拉开弓联想出来的;有的引申义是引申再引申而来的,如“张灯”、“张挂”的“陈设、铺排”义是由引申义“张开、扩大”再引申出来的。 不过有的语素,如“难”(本义是“鸟”)、“权”(本义是“木”)等,本义早已消失,“难”已转化为“困难”、“灾难”义,“权”已转化为“权力”、“权利”义,当然不必再去寻索本义,只要抓住其常用义就行了。 一个语素有本义、引申义(近引申义、远引申义),似乎显得冗多繁杂,令人头眩,其实它们不是零乱的、毫无联系的,只要掌握它们的引申线索,就能纲举目张,以简驭繁。引申线索有两种,一种是引申义全由本义扩放出来,如:
另一种是部分意义由本义连锁引申而成的,如:
当然,也有很难找出引申线索的,如“根本”的“本”,同“版本”的“本”,其意义迥然不同。尽管依稀有点蛛丝蚂迹可觅,但不妨认为它们是同音同形的两个词,不必去追本溯源了。 一个语素从本义引申出其它诸种意义,其引申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据此,我们可把所谓的引申义区分为类似义、近似义、虚化义、动化义、名化义、相反义等等。 (一)类似义 引申义跟本义(或常用义)之间在功用、形态、性状等方面有类似之处。 1.同功用 例如: “抱”,本义“用手臂围”(如“抱拳”“抱养”);引申义“用心围”(如“抱负”“抱歉”)。它们在“围”这一功用上相类似。 “洗”,本义“用水去垢”(如“洗涤”“洗刷”);引申义“清除”(如“洗雪”“清洗”)。它们在“去垢”这一功用上相类似。 2.同形态 例如: “方”,本义“方形”(如“四方”“方圆”);引申义“刚直”(如“方正”)。它们在“有棱角、正直”这一形态上相似。 “编”,本义“结织”(如“编织”“编制”);引申义“组织”(如“编排”“编辑”)。它们在“按一定方式排列”这一形态上相似。 3.同性状 例如: “暴”,常用义“突然、猛烈”(如“暴动”“暴发”);引申义“凶狠”(如“暴烈”“暴虐”),它们在“凶猛”这一性状上相似。又引申义“急促”(如“暴卒”),它们在“突然”这一性状上相似。 “暗”,本义“黑而无光”(如“暗淡”“暗影”);引申义“秘密”(如“暗藏”“暗算”),它们在“隐约”这一性状上相似,又引申义“胡涂”(如“暗昧”),它们在“看不清”这一性状上相似。 (二)近似义 引申义跟本义(或常用义)之间大同之中略有小异,例如: “保”,本义“保护”(如“保安”“保育”),由此而引申的“保持”义(如“保守”“保留”),“保证”义(如“保单”“保送”)依然含有“保护”的意思。 “废”,本义“无用”(如“废品”“废墟”),由此而引申的“放弃”义(如“废除”“废置”),“伤残”义(如“残废”“废人”)依然含有“无用”的意思。 “备”,本义“具有”(如“具备”“全备”),由此而引申的“准备”义(如“备课”“备注”),“防备”义(如“备忘”“备荒”)依然含有“具有”的意思。 (三)虚化义 引申义跟本义(或常用义)之间只有一丝联系,意义虚泛空灵,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