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是现在语法学上的一个词类。“助词”一词的出外,几部大型词典上引证不确。新版《辞源》未收此条目(收了“助字”)。新版《辞海》收入,但只是解释说“特殊的虚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一般分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语气助词(吗、呢)三类”,没有书证。台湾《中文大字典》也只是解释说“词之用以辅助文句传达语气者也。如矣、焉、乎、哉、咧、吗、呢、罢等字是”,同样没有书证。《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大致同于《辞海》,也说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引了三条书证,即唐王傥《唐语林·文学》、清龚自珍《大誓答问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其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即出现“助词”字样: 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词,皆音於愆反。自葛洪《要用字苑》分焉字者训:若训何训安,当音於愆反,……“焉得仁”之类是也;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故称龙焉”“故称血焉”“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托始焉尔”“晋郑焉依”之类是也。 颜氏讲的“语词”即相当我们今天说的虚词;颜氏讲的“助词”不包括送句的如“故称龙焉”之“焉”,这些我们今天称作语气助词;颜氏讲的“助词”,是指“托始焉尔”“晋郑焉依”句中之“焉”,这些我们今天称作结构助语。又此处的“助词”与“送句”并列,均是述(动)宾结构式的短语,并非一个复合词;由此有助于我们认识“助词”的结构关系,它是由述宾式短语凝结成的述宾式复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