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注家和成语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本文讨论唐以后近古注家在成语发展中所起的中环作用。他们通过对古籍的注释疏解,在注文中产生成语语形,或是提供构成成语的基础材料,经由后人锤炼而成成语。本文提出了注家造成成语语形的方式和所提供的基础材料的类型,同时提出了直接语源和间接语源的问题。可以肯定,这些注家对成语发展是有贡献的,这也显示了汉语成语发展的多姿多彩。

      关键词 汉语 近代汉语 成语 注家

      在汉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语成语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今人习用的丰富多采的成语。形成成语发展的因素很多,情况复杂。本文讨论唐以后近古注家对汉语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唐宋承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著家,诸如孔颖达、颜师古、陆德明、李善、贾公彦、邢昺、朱熹、洪兴祖等等,直至清儒注家,他们为教授、传承、弘扬古代经籍,纷纷为之作注。一般说来,他们是用当时的语言去注疏古书的,是为了让当代人读懂古代经籍。他们的注疏,对成语的发展,主要是促使成语的形成,起到一个“中环作用”,即把古代经籍文句,以注疏释出,从而产生成语的定形形式,或者是非定形的成语雏形或雏形材料,再经后人锤炼,使之成为成语。这里从“定形的”和“非定形的”两个方面来讨论,探索注家定形的方式、非定形的状况以及如何使之成为定形的成语的。

      一、“定形的”成语

      所谓“定形的”成语,指在注疏材料中,出现成语的定形形式,即开始“成形”的成语。这样的“成语”可称之为“婴幼儿”成语,表明只是“诞生”了,而没有“成熟”。达到成熟,还要一段时间。注家使之“成形”的方式主要有直解、申发、导引、剪辑四种。

      (一)直解

      注家对原句或原句中的个别词语直接对释中,产生成语的定形形式,再经他人作意义上的锤炼而形成成语。例如:

      (1)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礼记·中庸》:“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宋朱熹注:“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惶恐不安——《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例(1)是在解释“君子以人治人”的含义时,在直接对释中产生的成语“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经后人锤炼,产生特定含义:表示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来对付他本人。这一条成语便真正形成。例(2)是对原句中一个词语“正营”的对释而产生“惶恐不安”这条成语形,经锤炼语义,在元明时广泛使用,表示惊慌害怕,极其不安。

      (二)申发

      注家在阐释疏解原文时,在注文中,通过发挥、引申而产生“成语”形式,再由后人锤炼语义而形成人们习用的成语。例如:

      (3)年富力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是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知我之今日乎?”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朱熹注:“曾子以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例(3)是阐发孔子所云后生为何可畏,引出“年富力强”,表述后生可畏的原因。经锤炼语义,表示年纪轻而且精力旺盛。例(4)是在疏解原文时由注家发挥的,言“省吾身”的目的,引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锤炼语义后,表示对别人所提的批评意见,如果情况属实,就虚心接受并改正;如果情况有出入或不符合事实,就警惕今后不犯这类错误。这两条成语在明清时已被人们使用,也是现代人常用不衰的。

      (三)导引

      注家解说原文时,在叙述或评说的文字中牵带出“成语”语形,而不是对原文直解或申发产生的。这样导引出来的成语形式,同样经后人锤炼,而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成语。例如:

      (5)必由之路——《孟子·告子上》:“义,人路也。”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

      (6)通力合作——《论语·颜渊》:“盍彻乎?”朱熹注:“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

      例(5)是对孟子原文的解说时,在阐释的文字中牵带出来“必由之路”的,也表述了作者对原文的见解。经锤炼后,表示必须经过的道路或地方。可用于具体的事物,也可用于抽象的事物。例(6)是在解释“彻”时牵带出“通力合作”,“通力合作”不是对“彻”的解释,“彻”指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通力合作”经锤炼,表示全力协作,一同来作。以上两条成语在明清时使用开来直至今日。

      有时对原文直接作评注语时出现“成语”,它在评注语中往往带有点睛的意味。例如:

      (7)对症下药——朱熹《朱子语类·四二·论语·二三》:“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症)下药。”

      这是用“对症下药”作比来说明事理,是对“克己复礼”评注的部分内容。在宋元时期就使用开来,一直沿习至今。

      (四)剪辑

      注家对原句诠释时,先从原句中跳跃地摘取几个要义“义点”。辑录成一个新的语言片断(通常是四字),再来给予解释,这个“语言片断”便是定形的“成语”形式。经语义锤炼之后形成成语。例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