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以象声词、联绵词和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一种新的韵律单位——大音节结构。一个大音节至少由两个普通音节组成,其间对应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表明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音节结构的存在,可能是对汉语比较简单的普通音节构造的一种补充。文章还对大音节产生的机制提出了假说,认为它们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音节的扩展,二是汉语特有的音节模式的限制。本文还尝试根据所归纳出的大音节结构的组织原则,对有关的音韵现象进行解释。 引言 每一种结构体都是由更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普通音节的元素是音素,本文所讨论的大音节的元素则是普通音节。一个大音节至少是由两个普通音节组成的,但是它的性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多音节。一般情况下,相邻音节的元素之间不发生什么联系,每个音节各自形成自然的、独立的单位,比如英语的compute(计算)是由两个音节com和pute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元素没有任何联系。然而,汉语大音节的情况则不然,比如象声词“刺棱”和联绵词“窟窿”,第二个音节的声母的音响度(sonority degree)总是高于第一个音节的,两个主要元音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下文将详细讨论)。跟普通音节一样,大音节也是一种自然的韵律组织(prosodic organization)。本文的分析将表明,大音节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语音系统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解释汉语中的许多疑难的音韵问题。 文章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有关的理论背景;第二部分讨论普通话的象声词和联绵词给大音节结构存在所提供的直接证据;第三部分考察大音节的组织原则在方言及历时材料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探讨大音节产生的机制;第五部分尝试运用大音节的原则来解释一些特殊的音韵现象;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束语。 一 关于音节的理论背景 音节是一个老话题,可是过去十几年又引起了不少语言学家的兴趣。尽管至今尚没有一个关于音节的统一定义,但是音节作为一种自然的语音单位的合法性是没有争议的。公认音节的主要特征为:(一)有自己的内部结构;(二)其结构的形成遵循一定的原则;(三)其内部音素的配合受到一定规则的限制。(详见Kiparsky 1981,Steriade 1982,Levin 1985等) 尽管不同语言的音节结构不尽一样,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是相同的。每个音节都必须有一个音核(nucleus,下文用N表示),其前为音首(onset,下文用O表示),其后为音尾(coda,这里用C表示)。后两者都不是必须有的。三种成分中,音核和音尾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形成一个韵脚(rime)。下为首节在传统语法中的结构图式(S代表音节): (1)
像词组成句子一样,音素组合成音节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原则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音节的组织通常以音核为中心。音核通常由元音(下文用V表示)充当,辅音(下文用C表示)则依附于元音,常出现在音首或音尾的位置。绝大部分语言的音节结构不外乎这几种:V、CV、VC、CVC,比如Somali、Tangle、Yamelmani和现代汉语都是如此。这些语言的共同特点是没有辅音丛,一旦在音节某一位置出现了辅音丛,就会用插入元音或别的办法把它们分开。这一点是后文“压模理论”提出的重要根据之一。 而英语、波兰语等的音节结构就复杂多了,因为它们允许辅音丛的存在。辅音丛的各音素的排列顺序严格遵循着“音响顺序原则”(sonority sequencing principle)。该原则的具体内容为: (2)从音首到音核方向的各个音素的音响度逐渐增加;从音核到音尾的各个音素的音响度逐渐减弱;音核的音响度最高。已经确定出的不同语音类别音响度的级别为:(参看Kenstowicz1994) (3)元音>介音>边音>鼻音>阻塞音有一种观点认为,介音和边音的音响度很接近,可以看作是同级的。(见Clements 1990)例如,英语中有plate、free,而没有*lpate、*rfee,因为辅音丛lp、rf违背了音响顺序原则。音响顺序原则是我们确定汉语大音节结构存在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 普通话的象声词和联绵词 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已占主导地位。它们又分为两类:(一)其中每个音节都代表一定意义,如“干净、纸张”等,通常称之为复合词;(二)单纯的多音词,即只有几个音节合起来才表示意义。象声词和联绵词都属于第二类,这二者的音节组合都跟复合词不一样,完全不受语义或语法因素的影响。所以,它们的音节配合对观察汉语语音系统的组织原则在音节安排上的应用是一个理想的窗口。 2.1 象声词。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9)和《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1983)中,共收集到了近百条还在使用的象声词。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