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起日本民族,人们常常认为她是一个拿来主义的、应用能力极强的民族。的确自明治维新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民族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与她积极吸收虚心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技术和创造发明是分不开的。然而,这只是日本民族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她在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经验的同时又不失去日本民族的特点和风格。这一点不仅在近代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在其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日语作为日本民族独立使用的语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早年受到了以汉语为中心的汉文化的巨大影响,近代又受到了以英语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尽管这些影响和冲击都是巨大而深刻的,但在语言文化方面日本却保存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下面就将日语语言文化的主要特点做一初浅探讨。

      “洋为我用”的多层性语言文化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古代从中国那里学到了汉字、汉文、佛教、建筑、艺术等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后,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洋文明,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多层性。日语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多层性表现得也很突出。这些多层性主要表现在日语的表记、汉字的读音和词汇的分类等方面。

      1.从日语的表记上看,多种文字并用是其它国家文字少见的。即在普通的报纸、杂志和图书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阿拉伯数字并用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

      UWFインタ-ナショナルの高田延彦と饮んた。

      浪高のボクシンダ部の后辈,和泉修のテジ才番组に出た后,会ゎぅとぃうことにった。

      「ブ口レスは最高の格技」を自负寸ゐ高田はブレス世界ヘビ-级王者や。怖いむのなどナイ。(选自《周刊朝日》1994年第3期第65页小说连载)

      短短几句话中就有多处出现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由于多种文字并用,一个词汇可以有几种表达方式。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二字,汉字为“豊田”,平假名为“とょた”,片假名为“トョタ”,罗马字则为“TOYOTA”。再如“日本”这一词汇,

      注重“内”“外”距离感的语言文化

      无论在任何社会生存,与周围人们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日本社会尤为重要,这种人际关系不仅表现在处事为人的表达方式上,而且在其外在化表现的语言使用上也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由于讲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年龄、性别、职务、场合、话题的不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也不尽相同。几乎所有的日本公司、机关和企业对新员工上岗前的严格语言培训就是典型的例子。日本人喜欢“自己”深入到“对方”的心理去理解对方,在对方尚未发话之前尽量感知对方的意图,同时按照周围的情况(因时、因地、因对方的不同)来采取临时应变的办法,使自己具有调整交际的“柔软结构”。

      要认识和理解日本人这种复杂而微妙的讲话方式,必须对日本人所具有的“内”“外”距离感的语言意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世界无论任何国家或民族都具有把自己与周围区分开来、划分远近的本能。然而却很少有像日本人那样根据内外之别来变换语言表达并使之成为待人接物的重要内容的。

      日本人的“内”的意识是与“我”的存在作为核心的意识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观察问题的基点是自身的存在。按照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山下秀雄的解释,“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命运共同体中,有几层重叠的同心圆。如果把中心的‘自我”用深红色表示,那么,越往外颜色越淡,在最外侧淡红色的边上用一条很清晰的粗线划分开来。在区分‘内”‘外’的线的里侧没有规定的间隔,只是浓淡的差异”。例如,像“我家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首先是“我的孩子”,同时在其同心圆的最里侧是“我们夫妇的孩子”,在其外侧是“我们家庭的孩子”。在这个圆的周围有一条黑黑的分界线。如果讲“我们的公司”或者“我们的经理”时,“我们”会给人以一种命运共同体或是一种精神血缘集体的感觉。“局外人”或者“外国人”这类说法(语言)会给人在心理上有一种隔阂的感觉。具体地讲,“局外人”这样的称呼,给人以猜疑、距离感和蔑视的感觉;“外国人”这样的称呼,虽然表面上正常,但其内在给人以戒备心和不理解等陌生的感觉。

      在日语里关于“内”“外”表达方式的典型体现就是敬语。在一般的语言学著作和教材中,敬语主要指年龄小的或职位低的人对长辈或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的尊敬讲法,但是在现代日本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阶层这种意识十分淡薄。现在的敬语首先是“亲近感”的“晴雨表”。关系越亲近越很少使用敬语。也就是在把他人接纳为自己伙伴的过程中,其语言的使用方式也随之改变。下图就是花子把山田接纳为自己伙伴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几种变化,即第一阶段花子与山田为不相识的人即“他人”,采用的讲话方式是很客气并采用敬语。在交往过程中对对方有一定好感,于是进入第二阶段即“相识”阶段,这时采用的讲话方式是充满亲切的表达;对对方继续有好感便进入了准备把对方接纳为朋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讲话方式是向对方吐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并像与自己的家人一样相处。到达这一阶段一般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继续发展友好关系进而两人成为友好伙伴,采用的讲话方式是相互允许对方撒娇;另一种是缺乏礼貌不懂交往上的情义,那么,已往的友好关系就会破裂并回到不相识陌生人的阶段。花子和山田的距离由于阶段不同相应地分为“外部世界”(他人、相识阶段)、“社会”(朋友、伙伴阶段)和“内部世界”(自家人阶段)。(附图见下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