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与市场经济互动探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民族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文化,它既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民族语言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作些粗略探讨。

      一、民族语言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民族语言,系指我国少数民族的较为完备的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调为建构材料、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较完整的符号体系,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一定的民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文化载体及文化标志;是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民族语言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力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其正负效应的两重性。

      (一)民族语言对于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其一,是实现民族社会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重要媒介。民族语言不仅是本民族内部成员交际交往、传播信息的工具,也是取得外界新知识,学习掌握党的政策、法规、经济理论的重要媒介。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人(包括民族干部群众)来说是个新课题。在民族地区尤其是那些不通汉语或以本民族母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民族聚居区,只有把党的政策、市场经济知识转化为本民族语言信息,才能为广大群众所领会和接受,才能转化为民族群众投身市场经济的自觉行动,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推动民族地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其二,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市场经济人才、造就民族生力军的手段。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边贸市场广阔,发展市场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然而,民族教育滞后,民族素质低下,民族人才匮乏又使其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其中,一些地区在民族基础教育中长期忽视母语教育。古语云:“置之楚则楚语,置之齐则齐语”。生长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儿童,在自然模仿过程中,思维和母语已经形成了比较牢固的联系且都是同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他们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只能是用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去替换已形成的思维形式的过程。一种母语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指示着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学校即采用汉语教育,照搬汉语教材,其结果必然导致语言障碍、思维阻滞和文化断层,致使民族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厌学、辍学,影响学生智力的正常开发,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以母语为教育工具的专家会议指出:“母语是入门教育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进行扫盲教育,扫除愚昧、歧视和贫穷的有力工具,对振兴民族具有潜在的催化作用。”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仍是民族语言发展繁荣的阶段,民族语言在启蒙教育、传统教育、扫盲教育等方面仍有着其它民族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任何人为限制和超越民族语言教育的行为,都是有害的,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民族人才的培养。

      其三,是使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民族生产力的工具。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不仅在人与人的直接交际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科技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勿容置疑,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者只有和现代科技(第一生产力)相结合,才能自强自立于民族之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只有善于学习、借鉴别的民族的先进科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必须尽快改变民族语言读物翻译、出版的严重滞后状况,使科普读物的翻译、出版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积极推广新经验,普及新技术,增强民族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民族语言还具有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增强其发展市场经济自主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离不开有序的竞争机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语言维系着一个民族的人际感情,“它和全民族的每个成员全面相同,最深刻地反映着该民族的特征”②,因而具有团结本语言集团成员,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的社会功能。这对调动各民族发展经济、争取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民族语言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民族语言对于发展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民族语言社会功能的相对狭窄性。语言文字是服务于社会的。每个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语言文字系统,都能较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民族语言在功能上都是相同的,等值的。然而,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必将使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协作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更加广阔的范围和更为深入的层次,民族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也将受到新的挑战。一般来说,民族语言的辐射力受到民族经济文化辐射力的影响,经济文化越发达,语言文字的辐射力越强,覆盖面越大;反之亦然。经济圈与语言圈是大致重合的。民族语言受其经济文化水平的限制,受其使用人口、区域、频率等因素的制约,而使其社会功能局限于相对狭窄的范围。因此,置身于一个超越民族地域的更为广阔、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大环境里,民族语言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交际工具,显然难以承担市场经济交往中的一切功能。

      其二,统一的国内市场与语言障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客观上要求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必须不断地突破狭小分割和封闭的各种藩篱,纳入统一的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大市场。民族地区不仅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而且语言障碍和信息闭塞又使民族地区在封闭与开放之间竖起了一道天然屏障。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满两个民族已经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但不同的民族使用迥然不同的语言,有的民族还分别使用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有80种以上。即便是同一语言之下又有不同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有的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有的不同土语之间,交际也有一定困难。这种民族林立、语言隔阂的状态,不仅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影响或阻碍着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语言隔阂必然影响市场信息交换的时效性,且易于滋生民族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的市场观念,影响着民族地区作为重要的一环纳入统一的国内市场大循环。这使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劳务优势难以通过开放的途径与大市场对接,难以摆脱民族经济低效循环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着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