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时代风格的研究,属于宏观语言学的范畴。“时代风格”,是指同一民族的人们在同一时代运用语言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①本文拟以90年代(实际上是前5年)为特定“时间段”,从宏观与微观、现实与历史、语言与文化等诸因素的交叉点上,对现代汉语时代特征进行宏观把握,并加以客观描述和科学分析。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发生变化”②,并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90年代,是中国社会诸因素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人们的社会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以及文化模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固的时代精神。“语言的时代风格往往是时代精神的语言体现”③。因此,在90年代,现代汉语在语词运用、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等多层面已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相同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时代风格”。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新奇鲜活的风格 新奇鲜活是90年代现代汉语最突出的风格和表现特征。不仅与60、70年代相比较是如此,就是同80年代相比照,这一特点亦很突出。虽然80年代人们追求新奇鲜活的语言行为已露端倪,但到90年代才更完整鲜明地体现出来。 本来,语言社团从来就是喜新厌旧的,追求新奇刺激是人们心理的共性。而如今经历了十几年全方位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已非昔日封闭时所能比,其欣赏品味越来越高。一方面,他们接触到了日益增多的爆炸式的新事物,另一方面,“人们心灵的大钟却越铸越厚,一般的词藻已很难敲响它了”④。再加上以功利为目的的商业文化的强烈刺激,使90年代的人们对新奇鲜活的追求更加迫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迎合读者阅读心理,写作者刻意求新求异形成一种时尚。表现在语言运用上,新词大量涌现、新旧词更替频度加快、科技术语和行业用语的大面积借用以及超短、超长句式的广泛采用,这就使新奇鲜活的特征极为显赫地表现出来。 词汇作为语言风格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最具有时代色彩的。它在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变化上最敏感、最迅速、最直观。因此,新奇鲜活的特征也突出地表现在词汇上。 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出现了新词纷呈的局面。有数以千计新词获得比较稳定的形式和普遍的使用,形成了可以与五四时期相媲美的新词“爆发期”。已有学者报告其随机抽样93年度《扬子晚报》某日一版新词数量为30个⑤。笔者则随机抽取《人民日报》94年度和86年度(均为5月25日1版)进行比较,结果是44:28。显然,就《人民日报》而言,94年度的语言新颖度较86年度已大为提高。仔细考察一下90年代新词层出的原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时下的“造词运动”实际上带有一定程度的全民性质,这与以往特别是五·四时期的“学者造词”大相径庭。因而,面大量广,丰富多彩,鲜活程度高。规模空前的传播媒介,则视之如生猛海鲜,大口吞下,然后又借助其现代化的传播网(尤其是电视网),迅即传播开来,进入人们日常用语。而正因为如此,新词的“磨损”也就特别快,其含有的信息损耗也就快。一些新词使用没多久就象一个磨损过度的硬币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于是,追新求异的心态又驱使人们再去创造。这就是90年代“新词怪圈”。 新词怪圈”使90年代新旧词语呈现加速更替的特征,语言的新颖度自然居高不下。一个新词的流行期长的可在1.5-2年间,短的仅有数月。过去的“理发店”早已被“美发厅”所取代这是众人皆知的。但不知从何日起,它们又被更新的“发廊”、“发屋”所取代。其它如“阔佬-富翁-大款-款爷”、“捞外块-第二职业-下海”、“辞退-炒鱿鱼-炒”、“时候-时机-机遇-契机”以及“新闻单位-传播媒介-传媒-媒体”等等,都是在不长时限内完成或基本完成更替的(指流行期而言,双词或多词并存是常事,但总有一词是最流行的)。 体现语言新奇鲜活的,除了新词剧增外,旧词新用、成语翻新以及专用语的泛化,也使读者倍感新奇刺激。这三种现象始于80年代,盛行于90年代。一些旧词,主要是蕴含特定文化内容的所谓“文化词语”,在时下被重新启用,往往给人大胆新奇的感觉。如“列强”一词,原特指“侵略成性的资本主义强国”,在60年代和70年代它只能与“西方”、“资本主义”等语词组合,而现在“文化列强”、“企业列强”常赫然入目,使初读者不禁怦然心动。成语,本来是有稳固的构造的,在以前改变这种构造被认为是错误的或没有文化修养的表现,而现在(特别是在广告语言中),类似“‘咳’不容缓”、“一‘戴’‘添’娇”、“百‘衣’百顺”、“‘痔’始至终”、“默默无‘蚊’的奉献”等“成语”屡见不鲜,给读者以强烈刺激。专用语的泛化,是指科技术语和行业专用语进入通用语汇的现象。如“作品”本是文学用语,现却常用于指一般事物(“他的另一个超前作品是在海南投资一个亿,建起了一座海德涤纶厂”);“隆起”是地理专用语,现在“经济隆起带”、“经济隆起群”已很常见。其它如“模式”、“心理定势”、“细胞”、“焦点”、“透视”、“扫描”等,其总数,据笔者粗略统计已达560多个。 对超短句式的热衷追求,也给90年代的汉语带来鲜明的时代色彩。人们打破过去所谓规范句的常规,使句式向两极分化,要么极短,只有一两字而已;要么极长,黑压压的一片不用一个标点,以奇取胜,给人以异乎寻常之感。如: ①北京。鹧鸪鸣透。清风钻天。(王中朝散文《画满天》)。 ②初冬,阿里军分区卫生所。夜深人静。(《中国青年报》93·10·21) ③我们津津乐道,永远的旧友故事:小B结婚了老K都有孩子了但还没办喜事老酸刚结婚不久又要离婚现在已辞职去了海南听说现在已腰缠万贯了……(《山东青年》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