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is article,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conyincing examples and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e,explores some of the inequalit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It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1."Cultural limited words"find no equivalent in the other language;2.The extended mean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unequal in value;3.Figure of speech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not altogether corresponding.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an appropriate equivalen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when he deals with an individual word,the translator actually face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e. 零 缘起 本文从几位名家译笔的失误,引起对汉英词语中不对应问题的一些思考。 赛珍珠以英译《水浒》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译文中存在的令人捧腹的败笔居然不为权威的诺奖评委们所觉察。如把“如今江湖歹人多”译成In thesetime there are men-evil men by river and lake,岂知此处“江湖”非实指river和lake,而是泛指四方各地,乃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之意。再如将“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译作Now the robber Chief was already seven or eight parts drunken,竟将汉语中以数字表虚指程度的“七八分”坐实泥解为确数,便等值译为seven or eight,不知英语读者会作何理解。最可笑的是把第32回中“武行者心中要吃,哪里听它分说,一片声喝道‘放屁!放屁!’”这句话直译成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 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this explanation?He bellowed forth:"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原文中“放屁”意指“胡说八道”,在此作呵斥用,而英译却成了强行要酒保放屁。 大卫·霍克斯把《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若从字面看译得颇对应,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但考虑到两者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文化差异,译文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了西方基督的信徒。严格说,此例中之“天”跟God并不完全对应。 斯诺曾把文革时毛泽东对他说过的一句名言“我是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谬译成“他是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译得如此驴唇不对马嘴,表明译者对这个歇后语的无知和误解。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承载着特别的汉文化信息,很难在别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歇后语的准确外译,必须超越歇后语本身。 翻译家傅雷说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涵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①常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谓“外”即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内”是其深层文化底蕴。因而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指出:“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因而“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②。上举错译表面上是文字问题,似乎译词不对应,实际上是文化不对应,源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故要使译文正确、准确,还要从文化入手,在文化上下工夫。这也正是美国语言学家萨庇尔在其《语言》一书中所强调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尤其在微观上异大于同,因而不同语言中词汇间的完全等义、等值是十分有限的、相对的,除科技术语和少数人类共通的日常用词外,汉外词义的不对等、不等值是主要的。学习、翻译、研究另一种语言,重点就是了解、掌握外语跟母语的差异,特别是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文化好似大洋中的冰山,仅一小部分露出水面,大部分藏在水下。在两种语言对比、对译的航行中,倘无视或不谙那隐而不露的水下冰山,就可能触礁翻船。本文试图主要从文化角度考察汉英词语的不对应、不等值、不等效问题。 壹 文化局限词缺对应 首先是“文化局限词”。王还先生1987年就提出“每种语言都有所谓的文化局限词,这类词是和说那种语言的人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是代表那种独特文化产生出来的东西的概念。另一种文化没有这种东西,于是也就没有对应词。”③她举出汉语的“华表”“大秋”乃至“哥哥”等词“在英语中无对应词”。香港《词库建设通讯》编委黄河清先生也说:“在汉族文化中所没有的一些外来文化事物的名称,我们称之为‘文化局限词’。”④如英语的egghead(美俚指有学问的人)、blackleg(英国指破坏罢工的工贼)、gentleman(朱光潜先生认为中文中没有一个字恰当于这个英文词)、privacy(铁歌川先生认为各种汉英词典对此词的汉译都未能把这个词所具有的主观感觉表现出来)。可以说,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文化局限词”。这类词是不可译的,或称之为词汇空缺(lexicalgap)。解决的办法不外乎:释译、近译、音译、意译、新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