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这也对专司调查研究的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根据自身的实践,对如何搞好调查研究谈点体会。 一、要学会“寻棋” “棋”就是“计”,是指点子、主意或对策。“寻”是寻找、研究、谋划。这里的“寻棋”,对于调研人员来说,主要是谋划课题。可以说,课题成千上万,满目皆是,随便选一个课题是容易的,但真正选准、选好又是不容易的。所谓“准”,就是工作大局的需要,或者说是领导需要。李瑞环同志有句话,“离开领导的研究是白研究,离开调研的领导是瞎领导”。这就是说,调研机构和人员,要主动围绕领导需要搞调研;领导也要发挥调研部门的作用,善于借助调研部门的成果形成决策。这如同企业开发新产品,必须先搞市场调研和预测,确保产品适销对路一样。否则,就会前边生产,后边积压,开工之日就是停产之时。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就是市场,就是顾客,调研机构及其人员就是企业。所谓选好,就是不仅选得准,而且应具有承担此课题的理论、政策和调研的相应实力。如何选准、选好呢?那就是必须把握大局,每隔一段时间对省内外、市内外的形势作出客观实在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这就要求在分析形势、谋划课题时,要全局在胸,站位很高。古人讲,“善弈者,谋全局而不谋一子”。毛泽东同志也讲过,“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正投下一着好棋的”。从全局出发选准、选好课题,有两种情况:一是领导不交办课题,而是自己寻求谋划课题;二是领导主动地交课题,我们只需去调查研究,拿出决策方案。第二种情况的“棋”不是在课题上,而是在对策上。 二、要做“三种人” 第一种,勘探的人。勘探人员走遍全国各地,风餐露宿、打眼放炮,是为了找矿。蕴含在基层、群众、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素材、资料也是矿藏,也需要勘探。调研就是勘探。调研工作在通过“寻棋”确定了课题后,下一步就是勘探。勘探人员有三种精神值得学习:一是勇于跋涉、奔波的吃苦精神。勘探工作者以四海为家,到处留有他们的足迹。新华社有位资深的记者说,“好文章是用脚写出来的。”这足以说明跋涉、奔波精神对于写好一篇调研报告的重要性。二是手、脑、眼、耳并用的求知精神。搞调研需要不怕吃苦的精神,但仅靠这一点还不行,还要动脑子,留心各种场合、机会,捕捉信息。如车上、会上、饭桌上以及与亲朋好友的交谈中,都是调研的好机会。“留心是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三是善于借助现代工具、手段的科学精神。 第二种,采矿的人。已经探明的矿源,经论证具有开采条件和价值以后,由采掘人员进行开采。调研工作在确定课题并制定调研方案后即进入正式调研阶段,这也是采矿。下去走访或召开座谈会,鼓励人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和盘托出,这就是调研人员采矿的过程。调研人员要口问手写,谦虚热情,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要“甘当小学生”。地下的矿藏和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矿藏是有区别的,地下矿藏越采越少,需要有计划地开采;而人民群众中的“矿藏”,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最好是一次性地全部兜上来,不必要“涵养矿源”。 第三种,冶炼的人。开采得到的原油、煤矿、铁矿等还不能用,必须经过加工、冶炼。这里的关键是技术和设备。同样的道理,由资料、素材转化为调研报告的关键一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曾经讲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什么是粗,什么是精;什么是伪,什么是真;什么是表与里,什么是此与彼;仅凭我们的肉眼观察不行,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才能区别、分辨。这里的设备就是人的大脑,这里的技术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调查研究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在研究问题时,既要有理论武器,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在集体研究问题的时候,把握四句话:讨论问题面前无领导,决定问题时候有组织,关死门子无禁区,开开门子有纪律。前两句是指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有必要的集中;后两句是指既要让人把话讲完,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又要讲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总之,既要充分调动大家讨论问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又要确保研讨的效率。 三、要能出精品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就是凝聚力。像国内的海尔、小天鹅、红塔山,国外的奔驰、波音等品牌,本身就价值连城。同类产品,人们宁肯多花钱也要买名牌。名牌是精品创出来的,是质量、服务和信誉的凝结。搞调研,其成果最终以调研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调研报告是精品,还是伪劣产品,决定着调研报告的价值,也与作者的名字相连。 判断调研报告是否精品,有三条标准:一是看含在调研报告中的点子、主意。有无点子、主意,点子、主意正确与否,分量轻重,这是调研报告的魂。没有这个魂,即使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笔下生花,也没有决策价值。二是看点子、主意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政策依据、资料依据等等。主意虽好,点子虽高,但没有说服力,让人用着不放心,感到心里没底也不行。三是文字可读、洗练准确。这是个文风问题。古人讲“文以载道”,“无文行之不远”。像戏剧、小品、相声一样,欲向人们宣传一种观点,或批评一种倾向,通过一种艺术形式,效果要好得多。洲际导弹有用的地方是弹头,但弹头必须被送到目的地才能有用,运载火箭就是载体。调研报告的文字就如同艺术和运载工具。点子、主意就是道,文字就是艺术,就是载体。调研报告要成为艺术品,让人读了不仅获得“道”的启示,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要想搞出精品,应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第一,在得到足够的信息、资料、素材以后,要反复思考、研究,多想能让别人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收获。不能心血来潮,提笔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第二,主意确定后死死抓住不放,在理论上、政策上、资料上加以论证,看立得住立不住。有用的取,没用的舍,尚缺的就再去调查,或查阅有关资料。这里的关键是,没用的要舍,不要心疼。在这个基础上,先写出一个毛坯子。第三,一定不要写长,切忌空话、套话和无病呻吟。我有一个公式:文稿的价值等于其中好的点子、主意与说服力之和除以文章字数。也就是说,文稿价值与点子、主意加说服力成正比,与文章字数成反比。为了做到这三条,我也有一条经验,即“三不向外拿”。一是不是最终产品不向外拿;二是自己不最终满意不向外拿;三是不经过部分同志过目、论证不向外拿。作为一个调研工作者,作为一个调研机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品牌。有些文稿和书籍,不看内容,只看作者,就决定读不读、买不买,这就是品牌的作用。品牌树立起来不容易,毁掉却是很容易的。这里有人与品的关系问题。“文如其人”这句话,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的素质、风格、水平怎么样,文也大体如此;二是人们往往以作品来评价人,作品如何,人品也就可以想见。好人出好作品,精品反映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