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谓谓语句最初的解释。是指“得以句为说明语”(陈承泽1921),即以句子作为主语的说明谓语。对这一句式的范围,早期的确定也比目前要小得多,仅指大主语与小主语有领属关系的一类,而且谓语以形容词或带有形容性的动词居多。例如: (1)、他工作顺利。 (2)、小张腿疼。 例(1)大主语“他”与小主语“工作”是领属关系,谓语“顺利”是形容词。例(2)大主语“小张”与小主语“腿”也是领属关系,谓语是表感觉状的动词“疼”。 以后,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转变,词序在确定句法成分中占了重要地位,而语义成分与句法成分的联系不再作为确认句法成分时应重视的因素。结果,所谓主语、谓语、宾语等这些句法成分只是成为一个个形式上的术语,而并无实在的内涵。这给主谓谓语句的扩大提供了一条依据。 其次,由于在句子分析中常常忽略了语用平面与句法平面的不同,导致了话题与主语的合一。于是,主谓结构甚或是复句都成了谓语(赵元任,1979)。这也成了主谓谓语句扩大的原因。 此外,主谓谓语句的句法划分成了纯形式的或语用划分,只要指出话题主语,其余一概当谓语处理,在分析手段上较简单,也是范围扩大的一个理由。于是,在目前的教学与研究中,主谓谓语句被称为汉语的特殊句式,成了反映汉语句法特点的重要佐证。而其所容纳的句式种类也一味扩大,几乎囊括了所有句首为名词性成分的句式,在现行的教材中,这一类少则有四、五种,多的达到七、八种。其实,从理论上承认话题为主语的话,其范围是与谓语的其它类平行的,还可以更大了。 二 近年来,随着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语用平面的研究日趋重要。从语用平面来考虑这一句式,则可以看出,这一句式的大主语全部是话题。这样看来,这种句式首先是语用平面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的分析结果。所以,所谓主谓谓语句的绝大部分就不是句法结构,而是语用上的话题说明语结构。由此而产生的主谓谓语句,在句法上就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了。因而,人们也就难免会对主谓谓语句产生疑问了(胡裕树,1982)。 不过,坚持将语用与句法合一的人,仍然坚持话题与主语的一致性,认为“主谓结构可以做谓语是汉语语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应该看成是正好跟主—动—宾相匹配的基本句式”。(朱德熙,1985) 三 主谓谓语句范围大小之争,不仅仅是一种个别句式之争,而且还关系到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问题。要区分三个平面,首先会区分三个平面各自的构成成分,也就不会把三个平面的成分(如话题、施事、主语)完全等同起来,当然不赞成扩大主谓谓语句。只区分语义和句法两个平面,不区分语用平面,必然会把话题当主语,扩大主谓谓语句的范围。不论是主张划分三个平面的看法,还是坚持将语用与句法合一的看法,两者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语法分析中都承认存在着三个平面。 既然都承认有三个平面,也就等于说存在着不同平面的成分,三个平面的成分不可能完全一致,否则,三个平面的区分又有什么必要呢?所以说,话题都是主语的话,也就不可能有话题,不过都是主语而已。这一点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这样看来,话题与主语等同之说是有些欠妥的。 其次,扩大主谓谓语句的范围,在理论上还有其它一些疑问。一是会出现严重的句型交错,造成所有的句型都可变成主谓谓语句的结果,甚至包括连动式、兼语式、复句、多重复句等,这样讲汉语特点,恐怕难以让人信服。二是会出现主语层层套迭,一个句子会有多个层次主谓谓语了。三是只给一个句法成分一个名称,却不管它的语义联系,这种绝对形式化现象又会造成语义与语法的严重脱节(胡裕树,1982)。 除了上述三个问题外,我们还想补充几点疑问。 第一,主张主谓谓语句的人实际上并未将所有施事做主语又兼话题的句子归入这一类。例如: (3)、我们下午出去。 这例中施事“我们”又兼做话题,在各家的主谓谓语句中都没有将此类分析为“我们”做大主语,“下午出去”做谓语的,而是归入一般的主谓句,其中的“我们”做主语,“下午”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分析为修饰谓语的状语。然而例(3)的对应句“下午我们出去”,有些人却归入主谓谓语句(朱德熙,1982)。 如果是真正坚持话题与主语对立,例(3)类其实也应划归主谓谓语句。但连最主张语用与句法合一的人也排除这一施事做话题的句子,可见,在常人的潜意识中是存在着施事优先做主语的想法。从这点来说,不妨说语义关系的考虑是优于语用和句法的。这也可以看出语义平面实际是一种逻辑基础。不管承认与否,对语义成分的选择是可以反映在句法上的。 第二,这种主谓谓语句扩大化的提法是与汉语中的另一种倾向分不开的,即有人认为汉语中的短语与句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个短语加上语调可直接成句,所以是一种“实现关系”(吕冀平,1982)。这种倾向所带来的结果是混淆了句法成分与句子成分的区别,混淆了动态与静态的区别,给汉语句法分析带来一定混乱。表面看来,汉语没有词形变化,短语似乎都可以直接成句。但假如仔细辩认一下,不难看出当一个主谓结构成为句子时,往往带有一些表示语法关系的情状词(auxiliary),如副词,情态助词“着、了、过”,趋向动词等。这就说明汉语的短语并不是直接成句的,而是经过静态向动态的转变,由下位的短语上升到上位句子层次的。不过,汉语的动态成句标志并不体现在词的内部形态上,而体现在整个句法的外部语词(auxiliary)制约规律上。所以,汉语的句子平面和句法平面是两级关系,句法上的主谓短语并不代表句子。从语句平面考虑,句子要求可以插入动态成分。插入动态标志后,就不再局限于句法平面了。从这一角度考察主谓谓语句,除了表示领属关系的例(1)、(2)类外,所谓其它各类里的主谓短语实际上都是动态结构的句子(或叫小句)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