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词的历时研究,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极其艰巨的课题。何金松先生以不畏攀登的学术勇气,从1973年到1988年的15年中,利用业余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广泛涉独和研读前人的有关论著,充分吸取学术营养,又选取从先秦至清末100多种有代表性的别集、选集和总集,从中搜集第一手资料,经过艰苦的分析、比较、归纳,终于撰成了80万言的《虚词历时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下面简称《历时词典》)。该书以恢弘深邃的内容和崭新严密的体系,填补了我国语言学领域的一项空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广采博取,收罗词条丰富 古代汉语词汇极为丰富,理应包括虚词在内。然而汉语虚词数的基本下限及其发生、发展的大体线索如何,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这同虚词的研究状况有直接关系。如果从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算起,将近200年中,虚词研究的进展一直相当缓慢。近10年来,一批虚词词典或带有词典性质的著作相继问世,专门性的复音虚词著作也已出现。但就收词数量而言,并没有赫然在目的大突破。下面是古今几部代表性虚词著作的收词情况:卢以纬《语助》收单音词68个,复音词和词组68个,共136个。刘淇《助字辨略》收单音词460个。王引之《经传释词》收单音词253个。杨树达《词诠》收单音词532个。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版)收单音词178个,复音词200个,共378个。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麦梅翘、王海棻《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收单音词549个,把异体字和通用字90个也计算在内,共639个,复音词519个(不含固定格式),总计1158个。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收词1241条,其中主条307条,副条934条。高树藩《文言虚词大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收单音词614个,复音词444个,共1084个。陈霞村《古代汉语虚词类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收单音词460多个,复音词和固定结构390多个,共850多个。 这些著作大多不是正式的词典,其基本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阅读古书提供方便,所以只重常用的或费解的文言虚词;收列的范围相当宽,都程度不同地收录了代词、形容词、助动词、不定数词等,有些还收了由虚词和实词组成的固定结构,如《文言复式虚词》中真正的复音虚词只有400多条。这里没有品评其得失或指责其不足之意,只是想说明,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古汉语虚词数量所展示的概况,最多的不过1100个左右。那么,“1000左右”是否就是古代汉语虚词总量的最低数?如果不是,它的下限可能有多少?《历时词典》收录单音虚词702个,复音虚词2256个,关联词155个,共3113个,回答了这个必须回答而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假如用严格的标准加以筛选,将所收关联词语和可能被误收的复合词组排除掉,再加上可能漏收的虚词,总数将不会少于3000个。《历时词典》所提供的信息量,首次展示了从先秦到清末汉语各类虚词和全部虚词的基本总数,信而有征地说明了古汉语虚词纷繁复杂,同丰富多彩的古汉语实词相映成辉的总格局,标志着学术界对古代汉语虚词的发掘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从开创虚词词典编纂的《语助》一书的问世到《历时词典》的诞生,其间经历了600余年。可见,对古汉语虚词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是多么艰难! 二、勇于探索,对虚词的含义和归类提出了新的见解 该书有一篇《虚词简论》(代前言),包括“虚词的名称”、“虚词的含义”、“虚词的分类”、“虚词的词族”、“虚词的研究”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就每一侧面作了历史的回顾,对有关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结论的长短得失进行了客观分析,并直抒己意。实际上是关于虚词研究史的总结性文章,也是作者编撰《历时词典》导夫先路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的操作纲领,与正文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多少年来就已引起学人的注意,或者各是其是,或者已成公论。作者以高度的分辨力和敢于求真的勇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好几个问题的见解,有使人豁然开朗之感。例如: 主张根据“词义性质”、“形态标志”、“句法功能”三者结合的原则确定虚词类别。近百年来,怎样划分虚词和实词,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程。实践证明,对这三点仅执其中一端,都不能比较成功地将某些词无争议地归入虚实两个大类中的某一类。文章对此用相当多的篇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具有雄辩的说服力。不足的是对“形态标志”没有作必要的充分论证。 将代词划入实词范围。马建忠在《马氏文通》《正名卷》之一的“界说三”提出:“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此后杨树达、陈承泽、黎锦熙等先贤都把代词归入实词。自从吕叔湘、朱德熙两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把代词归入虚词之后,学术界几成定论。当然也有不同意“虚词说”的,陈望道先生就是一个(见《文法简论》),不过是少数派。何金松指出:“代词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修辞的需要,使得说话写文章不致于呆板地、频繁地重复出现一个人或事物的名称。从本质上说,代词表示的对象与所指的人或物是一致的,同一的,因此可以做主语和宾语,是实词,不是虚词。”《历时词典》将代词断然排除在虚词范畴之外,不予收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这不是对从马建忠到陈望道代词“实词说”的简单重复和移植,而是经过对语言事实的细心观察和两种主张的深入思考之后的理性回归。给代词科学地定位,使虚词词典所收词条不致虚实混杂,提高了词典的科学水平。 将语气词从助词中分离开来,自成一类。语气词和助词,从马建忠到当代一些著名语言学家都没有把二者划分开来。在他们的著作里,或者用的是“助词”名称,实际上是“语气词”;或者将助词分为语首助词、语中助词、语末助词,而语末助词主要是语气词;或者有“语气词”一类,但范围较广,包括了叹词和少数副词。《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一些虚词工具书仍未将它们截然分开。《虚词简论》明确指出:“凡是表示某种结构、时态、调整音节或凑足字数的词叫做助词,分为语首助词、语中助词和语末助词。凡是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的词叫做语气词。”二者界畛分明,互不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