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来含义的探求与说明,仍然是今天学术界一个有必要考究的课题。 谈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本来含义,有不少人认为是指“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①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原因在于这种说法没有通过系统分析、综合考察丰富的文献词义和释义专书的词义来深入挖掘词义的本原。 在中国古代,“文化”这个词的形成,最初是由“文”与“化”两个词在语句中连接着使用,然后结合为词组,最后固定为一个词语。“文”与“化”能够由连接使用逐步固定为语词,表明“文”与“化”两个词早就有相近相通的意义,它们互相联系着,共同表述某种完整的现象与过程。 在先秦的文献词义中,在汉代总结的解释文献词义的专书中,“文”的本义都是指阴阳两物交合。《易·系辞传下》说:“物相杂,故曰文。”“文”是指“物相杂”,“杂”是“配合”的意思。那么是什么样的物相杂、多少物相杂呢?《易》注指出,是“刚柔交错,玄黄错杂”。就是说刚和柔、玄和黄两两相合。其实刚与柔的意义和玄与黄的意义是相通的,都是指阴与阳。所以成公绥《天地赋》说:“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②由此可知“物相杂,故曰文”是指阴与阳两物交错、配合。这样来理解《说文》对“文”的本义的解释,就明确了。《说文》九上·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是用两两交错的笔画来表示阴阳两物相交。这就是“文”的本义。这个本义在“五”的构形与意义中也可得到证明。王筠的《说文释例》指出:“文”字“下体交午”,就是说“文”字这个字形的下面部分是交午之“×”。而“×”是“五”字的古文,《说文》解释说:“五”表示“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十四下·五部),所以“五”可以证明“文”的本义是阴阳交会。 “化”的本义为孕育、化生。“化”的本字写作“匕”,《说文》解释为“变也”(八上·匕部),就是变化。变化的先兆是孕育。所以《书·尧典》正义在解释“乳化曰孳”时指出:“胎孕曰化。”《吕氏春秋·过理》有一句话叫做“剖孕妇而观其化”,这个“化”指正在孕育的胎儿。可见“化”的意义特点是“孕育”。孕育的结果将是“化生”,所以《礼记·乐记》说:“和故百物皆化。”郑注:“化犹生也。”这个“化”指经由孕育而出生。“化”的本义为孕育、化生,这在《说文》本书中也可得到证明。《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十二下·女部)化万物,就是孕育、化生万物。 从“文”的本义“阴阳交合”到“化”的本义“孕育、化生”,这两个词的本义连接起来,就共同指称了创生所必备的先后递嬗的推演过程。这个过程《周易》已作了精审的概括。《易·系辞传下》是这样概括的:“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就是说:天地交午,男女配合,使万物得以孕育、化生。所以“文”与“化”这两个单音词可以在语句中连接着使用,进而发展为词组,固定为合成词“文化”。这种发展趋势是必不可免并且顺理成章的。在古代文献中“文”与“化”接近连用的最早的例证是《易·贲》的一段话:“(刚柔以止,)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注:“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这里提到了“文明”和“文明之道”,意思是指日月阴阳的配合使万物获得生机的道理原则。因为:在天上,地位和光亮最显著、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月二者,所以《易·系辞传上》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传下》也说:“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而“贞明”的“日月”就是“阴阳”,所以《系辞传上》指出:“阴阳之义配日月。”可见“文明之道”其实是讲一阴一阳配合与变化的道理,正如《系辞传上》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至此可以明白:《周易》中表明“文”与“化”两个词接近连用的那一段话“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表述这样的意义:人们要效法天地日月所垂示的阴阳交合与化生之道来辅助裁成人们自己以及万物的生命历程。这也就是“文”与“化”在同一段话中连接着使用时具有的含义。 “文化”的这个本来含义到西汉有了发展,表述由日月阴阳两两配合的道理引申而出的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教化人们当应遵循的夫妇、父子、君臣之道。这时,书面上已可以见到“文”与“化”结合在一起的词,如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作为思想和制度而存在的特定的夫妇、父子、君臣之道。很明显,这里所说“特定的夫妇、父子、君臣之道”的“文化”含义,是从上文所说的“文化”的本义——效法天地日月的阴阳交会与化生之道”——发展出来的。因为,“天地日月的阴阳交会之道”与“夫妇、父子、君臣之道”,都强调“两分而相合”。 中国古代文化的本义——阴阳交合以化生万物——是这样产生的:先是古人从“仰观天象,俯察地法”中得到启示,然后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把这种启示座实。③既然日月、天地均为两分而相合,那么男女、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以至万物也应遵循这种两分相合之道。“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④由认识阴阳交合、化生的“日月之道”、“天地之道”进而形成与规范“两分相合”的“人之道”,这种知与行的方式叫做“与天地合其德”,⑤简称“天人合德”。“德”的精义,指阴阳统合、化生时充盈与迸发的蓬勃生机。《周易》称之为“生”或“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