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语方言对共同语学习的影响

作 者:
沙平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引论——闽方言区学生掌握共同语的现状

      闽方言是远离共同语的一种汉语方言,作为在闽方言区任教的现代汉语教师,笔者每每听到中小学语文老师抱怨学生的作文词汇贫乏、句式单调、言不达意;也时时看到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或不得不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时结结巴巴、有话说不出来的窘态。一位教育行政干部曾告诉过笔者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带领福建省参加全国数理化竞赛得奖的学生赴京领奖,在有关部门举行的获奖学生座谈会上,北方的学生侃侃而谈、轻松自如,而福建的学生却一言不发、噤若寒蝉,虽经一再启发也没有一个人敢开口说话。这位干部慨叹道:“想不到这些数理化尖子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竟如此之低下”。

      上述情况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推广普通话运动已经开展了近40年,国家将推广普通话载入了宪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设立了专门的推普机构,不可谓不重视,可是在一些方言区(特别是闽、粤方言区)为什么收效甚微?母语方言究竟是怎样影响共同语学习的?方言区的推广普遍话工作和现代汉语教学应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方言区现代汉语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课题。为了全面了解与掌握闽方言区学生的言语状况,以便找到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曾对福建师大近千名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与测试相结合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闽方言区学生(90.7%)以方言为母语(第一语言),普通话则一般是作为第二语言(或称文化语言)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习得的;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达到普通话测试二级标准的学生不足10%,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方言较普通话更能表情达意,或方言与普通话均不能运用自如;大部分学生(88.3%)的家庭语言是方言,65.2%的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接受的教学语言全部或部分是方言;10.1%的学生阅读和表达时的内部语言仍是方言,有些学生甚至是在进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的。如此严峻的言语状况对方言区学生学习与掌握共同语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专题调查与实验。

      地方普通话——方言对方言区学生共同语学习表层结构的影响

      如前所述,普通话一般来说不是方言区学生的母语,绝大多数的方言区学生是在自己母语方言的基础上、在浓重的方言氛围中,将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这就必然地使他们在理解和运用共同语时带上深刻的方言影响。母语方言和方言环境对方言区学生学习共同语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在方言区学生运用共同语进行交际的表层结构中掺杂进大量的方言成分,形成了既非方言又不象普通话的所谓“地方普通话”。各个方言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普通话,大部分以方言为母语的人们学习和掌握的也就是这种地方普通话。当人们用这种地方普通话和有着共同方言背景的本地人交谈时,互相都能理解,大家觉得这就是普通话了。可是,到了其它方言区和具有不同方言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情况就不同了:说得好一点儿的,别人觉得带着外地腔调;说得一般的,别人听起来吃力费解;说得差的,别人就不知所云了。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母语方言对方言区学生共同语表达的表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口语的语音方面(关于这一点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本文不再赘述),对于母语方言对方言区学生书面语表达的影响则很少有人论及。为了了解和掌握方言区学生的书面语表达状况,笔者曾对福州市几所中小学学生的作文以及福建省的部分高考作文试卷进行过随机性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因母语方言影响而造成的语病(以下简称“方言病例”)相当普遍,其中既有语音的问题,也有词汇、语法的问题。现摘数例于下,并就其“病因”略作分析。

      (1)他们向党和人民说取权力/(2)我们大家都要珍惜集体的荣意/(3)祖国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现/(4)现在人们看见老依婆上车,都会争着让位/(5)他今天吃酒了,讲话时有一种难闻的味道扑鼻而来/(6)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乡池里有鸭母家里养猪母/(7)从那以后,我每天都有去学校/(8)干部走前边,群众跟后面/(9)我正好没有脚踏车,就给它骑去了。

      病例(1)~(3)是因为方音影响而写了别字。病例(1)的“说”当作“索”,这两个字在普通话中声母、声调均不相同,但因为闽方言平、翘舌声母不分,而且这两个字在闽方言中又都读阴入声调,故有此误。病例(2)的“荣意”应是“荣誉”,将撮口呼韵母读成齐齿呼是操闽南话的学生和闽东、闽西部分学生学习普通话语音的难点。病例(3)的“景现”应为“景象”,这一看便知是莆仙或龙溪地区学生写的别字,读“iang”作“ieng”(对应成普通话的ian)是这些地区学生学说普通话的通病。

      此外,在学生的作文中以及社会用字上常见的诸如“不甚感激”、“欢迎关临”之类别字的产生,也都可以从方音影响中找到原因。

      病例(4)~(6)是由方言词汇因素影响而造成的语病,代表了方言词语病例的主要类型:

      a.象病例(4)的“老依婆”那样,对同一事物或概念方言和普通话取不同的词形(所指相同),而方言区的学生在地方普通话中却套用了方言词形。病例(4)的“老依婆”是方言说法,规范的普通话说法应该是“老奶奶”。这类错误多见于本地常见的事物或概念,人们不了解普通话的说法,因而套用方言词形,按普通话语音读出来。类似的还有“扁肉(馄饨)”、“地瓜(红薯)”、“包菜(洋白菜)”、“桌布(抹布)”等等。

      b.象病例(4)“让位”中的“位”那样,将在方言中可以成词而在普通话中不能成词的语素当做普通话词来使用。“位”在现代汉语中是粘着的不成词语素,不能单独运用于造句,病例(4)“让位”的正确说法应该是“让座儿”。因为此类语素在方言、古汉语或古汉语的遗留格式(如成语等)中大都可以独立运用,所以方言区的学生往往对此类方言词语病例缺乏自觉的语感,导致此类病例的发生率相当高,而且难于被发现和纠正。同样的还有诸如“买裤”(买裤子)、“流鼻”(流鼻涕)、“她很会装”(她很会打扮)之类的说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