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此结构变换为彼结构的现象,本文着重探讨了定心结构与动宾结构变换的方式和意义。归纳出互相变换的三种基本方式,即:动词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名词定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及带附件(对象介词)的名词定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具体分析了三种方式各自的成分配置及语义的关系,从而显示出这种变换对表达的选择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变换 中心语 潜态 倒装 突出 这里说的定心结构就是定语修饰中心语的结构。 实际言语活动中,因表达上的需要,在循成规的情况下,此结构可以变换成彼结构,定心结构与动宾结构的互换即为其中一例。本文讨论其变换的方式和意义。为增强直观性,在举出定心式的同时也列出动宾式,予以对照,一律列式如:
一、变换方式和意义 1.1 在对定心结构语义的深入分析中,我们看到,有的定心结构内部含有潜态的动宾关系。“定+的+心”式抽去“的”就变成动宾式,动宾式在应有的位置上加“的”就变成“定+的+心”式。从而表明,有的定心结构与动宾结构具有相通之处,彼此存在着可以互相变换的内在机理。实际语言里,动宾式变换成“定+的+心”式比较有应用的意义。这是因为定心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语句的组织结构上,中心语居于突出的位置,它能显示各词语中最突出的字眼。中心语前如果加了“的”或“之”,在连结语意的同时带着稍稍的间隔,这又在语气上增加了它的分量感。正好适应了某种表达的需要。这里仅作概括的说明,下文还会有具体的描述。据此,有必要将着眼点主要放在:探究各种组合形式的动宾结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直接变换成定心结构。 1.2 变换方式。
动宾结构的“修建铁路”变换成定心结构时,可取三种基本形式。A、B、C三式的结构排列有细微的不同,而所含的动宾关系却是相同的,下面分别说明。 二、动词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A.“动+的+名” 2.1 “动+的+名”式是含动宾关系的近似式。例:
①
如例所示,动与名前后排列与动宾组合的顺序相符,很直观明显。抽去“的”成动宾式,加“的”成定心式(读的书
读书),变换时也容易操作,这类定心式是动宾式的近似式。 2.2 含容动宾关系的条件。是不是所有的“动+的+名”式的定心结构都跟动宾结构有联系?不是。请看例子:思考的威力/运输的效率。这两例去“的”构不成动宾关系,“威力”不是思考的对象,“效率”不是运输的对象,跟动宾结构没有联系就不能变换。“动+的+名”式以至整个定心结构,含不含有潜态的动宾关系须看是否具备三个条件:(1)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具有支配或关涉作用:(2)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具有受事性质,排除施事性质:(3)该动词与名词的连结中含有支配与被支配或涉及与被涉及的关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思考威力”、“运输效率”缺少第(3)条件,只具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依据上述要求,“动+的+名”式中是自动词的,也不存在动宾关系。如:“飘忽的气根”、“波动的价格”,不能说“飘忽气根”、“波动价格”,因为此二例离开了第(1)条件,动词对名词没有涉及关系(实际所含的是主谓关系)。 2.3 单成分“动+的+名”式。动词和名词都未附加有其他成分,成分单一。前面或后面的成分,用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是不拘的,主要随运用的习惯和行文的需要而定。例:
2.4 附加扩展的“动+的+名”式。前面的动词或后面的名词携带附加成分,不再是单成分词,使动词或名词两个主要成分各有所扩展,而结构的格局仍是由主成分起决定作用,也不影响其原来所含的潜态的动宾关系。 (1)“状心结构+的+名”。例:
(2)“心补结构+的+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