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形合传统观照下的汉语意合传统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英凯 本校外语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戏剧、书法及语言等各种文化现象的文化通约性: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详述了英语的形合传统对比下的汉语意合传统,并分析了这两种传统各自的优缺点,进而阐述了英汉语形合、意合特征指导下的翻译原则,最后还介绍了西风东渐给汉语意合特征带来的变化。

      关键词 文化,英语,汉语,形合传统,意合传统

      一、汉语与民族艺术的文化通约──从绘画说开去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是避实就虚,遗形似而尚骨气,鄙呆实而尚空灵。宋朝大诗人苏轼“平生好诗仍好画”,也是位画家。“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①是他的画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观点。与这一观点相呼应,他还说过:“画马不独画马皮”②,即不能只画出马的外表,而要画出马的精神气质。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中又有一种“弃迹以逐妙”的类似说法,即弃形式上的相近以追求艺术上的妙境。正是出于这种表层说法不同而实质一致的观点,苏轼卓有见地地提出“士人画”及“画工”的本质区别:“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③,而画工却只能画出马的外部形态:“往往只取鞭策、毛皮、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④。苏轼的这一“取其意气所到”,“不滞于形而以意统形”的绘画观点概括了中国画同以后西洋画的本质差别:中国画“计白当黑”,突出主体──把与主体关系不大的内容舍去,造成画面上的虚白。可是这种虚白却给观画者以充分的意会──联想的空间,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二用拓写》一文中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俱足,甚谋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与此相反,西洋画填满画底──“历历俱足”,采用不折不扣的几何形的焦点透视法,重视布局及色光的形似──“甚谋甚细”的精确性。其观察角度是固定的,表达是立体的,一切“了”然。概而言之,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重细节的真实。中国画这种不重“甚谋甚细、历历俱足”的形似,而强调“取其意气所到”的“以意统似形”论可说是古今贯穿,占有压倒优势的绘画美学至论。从石涛的“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之”⑤,到清人方薰的“古人谓不尚形似,乃形之不足,而务肖其神明也”⑥,再到现代齐白石大师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⑦,我们大略地可看到古今同辙,一以贯之的同源轨迹。

      不滞于形而以意统形的这种意合精神又岂独绘画为然?

      中国书法崇尚“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神彩为上,形质次之”,也是上面“弃迹”、“遗形”的意合精神的一个印证。

      中国戏曲艺术理论尚“化工”,而弃“画工”,其道具、布景、动作、服装、脸谱都不是“历历俱足”、“甚谋甚细”地追求形似,都不机械模仿现实,而是以动作和道具的虚拟性、以舞台美术、服装、脸谱的象征性为其特点。就道具虚拟性而论,一支马鞭即可代表一匹马,再溶合进动作的虚拟性──马鞭的连续挥舞,就足以使人“意会”到人骑在马上的奔驰。动作的虚拟性更是千变万化:一套套的表演动作可以表现出开门、关门、穿针引线、爬山、攻城、长途行军……。

      中国辞章学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及中国诗学所谓的“若即若离”、“诗无达诂”都强调重了悟、不重形式为特点的“意会”的重要性。如中国古诗中没有或少有用介词来界定空间关系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如“云山”可以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s (云罩的山);mountains like clouds(如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云中的山)。英语中无法回避的空间关系依靠介词明示,但汉语中却是忌“历历俱足,甚谋甚细,外露巧密”。而这恰恰是汉语古诗的空灵超逸赖以存在之所在,打开一部诗选,你会看到“楼雪”、“空云”、“涧户”、“溪午”、“松风”⑧等无数“无达诂”的例子。

      上述一切艺术形式的重了悟、意会,不重形式都可以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找到渊源。

      对中国文化研究有极深造诣的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曾说:“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象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离不开自然’的原则。”⑨这是因为中国从仰韶文化以来,以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一直在汉民族全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这种田园文明使汉民族人群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赞天地之化育”、“万物皆备于我”(自然与人的合一)的哲学思想。这就使汉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带着综合性、宽泛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种思维模式重了悟,重直觉,重贯通,重隐约的意脉,重情感和感受;讲究融会贯通的全面;而不重形式,不讲究分门别类的精确。其特点是模棱两可,亦此亦彼。这是一种有极强的可塑性、伸张性、随机性的圆式辩证思维方式。⑩汉民族的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在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艺术及一切文化现象也就无不打上这一重了悟、以神统形的思想烙印。

      二、汉语的意合传统及其与英语的差别

      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表征和承载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成熟状态的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完整体系。汉语,作为汉民族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也必然能体现出重了悟、以神统形这一文化通约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