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修辞审美效果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宁德师专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炼字、炼句、修饰词语中采用的一种既属语法现象,又属修辞现象的言语手段。春秋末期至战国,诸子百家文献中出现了较多的词类活用现象。过去语言学家更多注意到它们在语法方面的功能和特点。事实上,词类活用更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修辞审美效果方面,应当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词类活用的修辞审美效果大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形、代、数活用为动词的修辞审美效果:

      (1)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刃”是名词,放在名词“相如”之前,显然是代替了“用刃杀”的职能,具有及物动词性质,又具备以锋利的刀口比试着要杀人的姿态和手段,比用“杀”字要生动、形象多了,它既有杀人的工具、手段的义项,又有杀人的心理、姿态等义项,内涵又丰富了。

      各类词活用为动词,词性都临时发生了变化,也许最初是少数文人的偶而用之,以示新奇,但由于效用很大,大家互相效仿,变成了一种言语规律,成了很正常很有规律的用法,一词兼二性三性,兼二义三义,用字经济,含义丰厚,且变得更生动形象,给人以无限美感,所以这种用法在古代盛行不衰。我们了解这些,对理解古汉语规律,对鉴赏古代作品是有很好审美价值的。

      二、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的修辞审美效果: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老子》)

      (2)迄乎成,吾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以上二例,(1)为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一种行为状态。“生”相当于“活着的时候”或“生存的状态”,“死”相当于“死了时候”或“死亡状态”。其功能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样可以担任主语或宾语。因为是表示状态名词,比起一般表事物名称的名词来,名物化的动词保留有动词的意味,含蕴也是生动多了。(2)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处于这地位的形容词,用(1)例中的动词一样,具备了名词的特性,算是名物化了的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表示一种性质状态。“昏、庸”表示昏味和平庸的状态。名物化的形容词代替名词,显然增加了物性特点这一内涵,比起一般表物名词要生动、形象得多。

      三、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的修辞审美效果: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这里的“生死”并非对立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支配“死”,指“使死回生”、“使死人复活”的意思,“死”在这里变名词为一种状态(动词名物化),“生”使之走向反面,或曰使之具备“生”这个动词所具有的性质、行为特征。显然,动词的这种临时功能使句子生动活泼且形象,给人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审美愉悦。当然,不及物动词这种用法固然修辞效果好,但还不如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效果,例句中“肉骨”是两个名词并列,但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支配关系,从上下句语境看,“肉”对“骨”发生作用,意指“使白骨重新长上肉”。这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了,一“肉”字使全句生辉,其简炼性、形象神奇性大大超过了用同义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这里的“苦、劳、饿、空乏”原都是形容词,但是,它与后面的名词“心志”、“筋骨”、“体肤”、“身”等组合,并非形成修饰关系,而是呈支配关系,相当于动词带宾语。可它不仅代替了动词的职责,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痛苦、劳顿、饥饿、空乏等的性质,多方面表述了事物的特征,显然其内容也丰富多了。这个句子原来意指天要让某人承担重任,必定要让他从心志、筋骨、体肤、身心各方面都承受锤炼,可如果只以“锤炼”二字替代上面四个使动形容词,那就单调划一极了,可见这种使动词用法对于表情达意何等重要。古人把这种活用手法说成是“实字虚用,死字活用”,这见解是符合事实的。它使句子产生了一种变化多姿、情趣盎然的修辞效果,且用字十分省俭,用活一字而意态层出,美感备具。

      如果说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具有特殊修辞和审美效果,那么名词的使动用法效果就更加精妙。

      (3)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4)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上高宗封事》)

      以上二例是名词用作使动。用了历史典故及历史现象(驱使奴隶),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了十分丰富而又无独有偶的相似的历史境况、经验教训以及作者的爱憎态度、思想情感,其更精妙的修辞审美效果是不但精炼、生动,而且含蕴丰富,一旦了解了历史典故──一是鲁人公若邈呵斥圉人“你想象当年专诸刺杀吴王僚一样杀死我吗!”一是宋臣胡铨揭露金人想把汉人当奴仆驱使和把大宋皇帝当刘豫一样的傀儡耍的政治阴谋──就能彻悟作者寄蕴于弦外的袅袅余音,让人警醒,令人反思。这种手法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借助类比、比喻,而活用效果又较一般类比、比喻更生动,可谓发一矢而中三的、四的。当然,这只有特定的名词用为使动时才可能产生这样特异的审美效果。

      (5) 友风而子雨。(《荀子·赋篇》)

      “友风子雨”指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孩子,这是在意态上把一自然物假变为一心态物的名词意动用法。这显然寄托了主观者的意愿,表达其特定的感受及审美情趣,带有移情于物而使物产生一种“虚变”、“假变”,着上强烈的主观感情喜好的特点,呈现出主观、主动、激越的审美特征。这种情趣还不只是单一的情感流露,更有鉴赏过程的悟解和想象、联想以至共鸣的审美效果。

      四、名词活用为状语的修辞审美效果:

      名词直接作状语,这是古汉语中特有而又普通的言语手段。从修辞意义上说,它不但使词义扩大,而且使形象或形态生动可感、栩栩如生,更使中心词产生多姿多变的审美效果。名词活用为状语通常采取比喻方式、夸张形式,比起正常的副词或形容词作状语,内涵要丰富得多,它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