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吴语分区》中关于“浙江吴语分区分片例字字音对照”中第106号字“帮”、115号字“窗”、116号字“双”,桐乡读音描写为
,在长兴、安吉、上虞、余姚、黄岩等地是这么读的。我们姑且不说上述几个县的读音,只说桐乡县内这样的不同读音应怎样认识。 长期的隶属关系,促使方言的一致。一个县的县城是行政中心,往往又是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县城是全县人们的向心点。过去人们去县城办事叫“到县里”,平时称自己的县城只叫“县里”,省去县名。方言往往在县城(或中心城市)靠拢并体现其特点,因为县城是这个县最有代表的中心,一切时髦总是首先在县城或中心城市表现出来。例如杭州方言区域与吴语区其他方言差别较大,这是因为南宋建都在临安(今杭州),大批北方官员及随属南迁,临安便成了南宋的中心城市,渐渐地造成了语言共容并具有了“半官话”色彩。如今的桐乡话中“帮”与“长”之韵母不同并非偶然。因为,今天的桐乡县由原桐乡、崇德两县在1958年合并而成。崇德县古称御儿(宋称语儿市),于后晋天福三年(938)正式建县,迄今已一千余年,是浙北的重要县城之一(因有大运河贯通全县,交通便利)。桐乡县于明宣德五年(1430)置县,所属地区由原嘉兴县划归崇德县的梧桐等六个乡组成(此六乡均近嘉兴而远崇德县城)。不言而喻,“帮”、“长”之不同韵与原县治有关,兹列表如下:
以上两表显示:在普通话里相同韵母的“帮”、“浜”等字音,在梧桐话里分化为
和
两韵母。《广韵》显示,桐乡
韵母的多为耕韵、庚韵、映韵字,桐乡
韵母的多为江韵、唐韵、荡韵、宕韵字。另外,共韵的如阳韵、养韵、漾韵等都是在字母(声母)不同上“分道扬镳”的。大致是:1、读
韵母的“养”韵字,声母多为“知、彻、澄”,如“长”(生 ̄)——知母,“仗”——澄母。2、读
韵母的“漾”韵字,声母多为“知、彻、澄”和齿音“昌、日”,如“帐”——知母,“畅”——彻母,“倡”——昌母,“尚”——禅母,“让”——日母。3、读
韵母的“阳”韵字,声母多为“澄、禅”,如“长”——澄母,“常”——禅母。相反,读
韵母的多为“微、影、云、敷”,“养”韵字如:网——微母,枉——影母,往——云母,纺——敷母。“漾”韵字如:旺——云母,望——微母,況——晓母,创——初母,状——崇母,壮——庄母,放——非母。“阳”韵字如:房——奉母,方——非母,妨——敷母,装——庄母,床——崇母,霜——生母,狂——群母,框——溪母,王——云母。可见,读
韵母的声母字较窄,只限于舌音和齿音的一部份,而读
韵母的声母字较宽,包括了唇音和齿音、喉音、牙音的大部份,唯独不包括舌音。因而区分十分清楚。 不单原两个县城的读音有区别,连一些与邻县毗连的地方,其读音也与县城不一样。比如濮院镇邻近嘉兴(贴邻是嘉兴的洪合乡。明清时,该镇属嘉兴、秀水、桐乡三县管辖,一镇三分界)。而且桐乡的原先范围便是从原嘉兴划给崇德的几个乡(包括濮院),所以许多读音便与嘉兴相近,很突出的是[
]韵母,请看下表:
*濮院韵母如“串”字的
,“
”是过渡音,语感明显,宽式记音时可省去。 但是濮院话中更多的是与梧桐读音相同,这是因为自明宣德建县后,濮院开始逐渐向心于县城梧桐,其方言当然也向县城靠拢了。但上表所列例字,今天濮院人仍这么念,足见语音一旦形成,其稳固性之顽固了,这是一。二是象“台”、“团”一类字何以又分读呢?原来“台”属咍韵,“团”属桓韵,“才”咍韵,“灾”咍韵,但声母不同,“才”是从母,“灾”是精母,“台”是定母。从母字如“财”、“材”、“裁”都是[
]韵母。三是桓韵字、仙韵字都是[
]韵母,前者如“完、园、端、酸、湍、团、官、棺、贯、冠、宽、欢、磐、般、瞒、馒、蹒”等字的韵母。后者如“鲜、钱、迁、然、延、链、婵、联、扁、绵、全、泉、宣、穿、川、缘、旋、娟、船、员、乾、权、传、焉”等字的韵母。余如元韵字:原、袁、冤、轩、缓韵字:碗、短、断、算;酽韵字:欠、剑;阮韵字:苑、圈、宛、远;线韵字:战、院、串、搧,等。上述濮院韵母有似嘉兴韵母,《浙江吴语分区》例字中所举“半、专、船、软、川”等字,嘉兴韵母为[
],平湖则为[
],桐乡为[
],但今濮院韵母确为[
],尚无靠拢桐乡音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