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的国俗性与国俗词语的可译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语义的国俗性

      1.从语言国情学谈起

      语言学的分科中,有词汇学、语法学、语音学、语义学等分别研究语言体系的各个方面。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词语可有相同的含义。例如中文“东风”虽在英语中能找到“east wind ”这个对应词(equivalent),但两者含义是不同的,不要说现代汉语中有毛译东曾作出的“东风压倒西风”这一著名论断(其中的“东风”具有特殊的含义),就是就事论事谈天气,“东风”是和煦的、凉爽的风,是受中国地域上多数人欢迎的风,而英国人受其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他们喜欢“west wind”(西风),不喜欢“east wind”,如下句:There is no good in arguing with the inevitable.The only argument with an east wind is to put on your overcoat.( 争论不可避免的事是无益的,对付东风的唯一办法是穿上大衣防御)。

      把语义和文化结合起来考虑便产生了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语言国情学。“语言国情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认真探讨并揭示了语言与民族文化(即国情)的关系。这一概念最先是1969年莫斯科召开的国际俄语教师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1971年前苏联语言学家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合著的《语言与文化》一书对此作了权威性的论述。该书译成汉语时出现了“语言国俗学”这一术语,后又有人改译为“语言国情学”。维列夏金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把语言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痕迹和文化因素划分为七类:1.无等值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名言警句;6.客套用语;7.非有声语言。

      2.国俗语义学即语言国情学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是最早研究“语言国情学”的专家之一,他在1980年就提出要编一本“国俗词典”,使之成为一种既解释语言单位的概念意义,又提供有关背景知识的词典,从民族文化即国情的角度对语言单位给予描述性解释的词典。后来他觉得语言国情学中的“国情”两字常被听众或读者用来同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中那个“国情”概念相类比。不能准确解释语言国俗学。他在深入研究汉语国俗语义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门“国俗语义学”①。到了1990年,由王德春教授主编的《汉语国俗词典》终于问世。该词典收词可细分为七种: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如“太极拳、四化、插青”);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竹子”表示高风亮节);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如“红豆”被作为夫妇、情侣相思的象征);4.国俗熟语(如“守株待兔”);5.习惯性寒暄暄用语(如“哪里,哪里”);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如“红娘”表示媒人,介绍人);7.兼具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如“棕子”既表示一种特殊食物,又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与历史文化、风俗民情有关)。

      维列夏金所列的七类词和王德春收在《汉语国俗词典》中的七种词是极为相似的。笼统地说,这些词都是具有国俗语义的词,即带有广义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

      3.国俗语义在语义学中的位置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言的词汇和语法都有语音、语义两个方面。语义包括语言体系的一切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也包括国俗语义。按照王德春教授的界定,“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他的《语义学》(1974年第1版,1981年第2版)中把词的意义归纳为七种类型:1.理性意义;2.内涵意义。3.社会意义;4.情感意义;5.反映意义;6.搭配意义;7.主题意义。利奇还把其中2.、3.、4.、5.、6.五类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词的联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词的国俗语义。王德春教授则说,语言的意义可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三大类。他还进而把“修辞意义分为语言单位的表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联想色彩。”②修辞意义过渡到话语领域,又分出上下文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两类。而社会文化意义和修辞联想色彩多半与民族文化有关,其中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国俗语义。这种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就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利奇的“内涵意义”指的是“能通过语言所指事物来传递的意义”。以“龙”为例,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其词,但各自的内涵意义是不相同的:“dragon”在英语中是指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西方人心目中凶恶而丑陋的象征。《圣经》中说龙是被圣乔治用大梭标捅死的,国外对可恶的专门打人的警察也叫“龙”;而中国的“龙”是为人类带来雨水的雨神,同时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帝,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龙袍”和“望子成龙”等褒义表达法。我们中国人还以“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具有国俗语义,“望子成龙”等词因其内涵意义而成为国俗词语。

      “社会意义”是指“关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以“individualism ”一词为例,它与汉语的“个人主义”十分相近,但其社会意义颇不一样:在美国,individualism 指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个人品质,有一定积极意义,而汉语中“个人主义”的社会意义常与“自私自利”、“损人利已”、“不关心集体与他人”等不良品质相联系。因此,“individualism ”与“个人主义”虽是对应词,但其国俗语义不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