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用社会语言学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理论,通过台湾、香港同大陆词语差异的大量语言事实,讨论40多年来两岸三地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将来的发展方向。 一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理论揭示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共变关系。社会语言学的这一理论核心,不仅可以解释语言的历时演变,也可以解释共时平面上的变异现象,同时它还可以预测将来一段时间语言演变的趋势。语言与社会的这种共变关系,在词汇上体现得最显为充分。40多年来台湾和香港的汉语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与大陆不一致的现象,从现代汉语近百年来演变的情况看,是出现了波折,但如从语言与社会的共变理论看,出现这种不一致现象是必然的。 台湾和香港实行与大陆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又由于这两个地区具有各自长期使用的历史悠久的闽南话和广州话,加上40多年来与大陆,尤其是讲普通话人口最集中的北方长期隔绝,因而形成了这两个地区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点和语言运用特色。台湾和香港的地域文化特点是:新旧结合,土洋并存。这一特点也是台湾和香港的语言运用特色。该特点的形成是受地域文化的特色决定的。因此可以说,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是决定这两个地区与大陆词语使用上差异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从台湾和香港有关制度文化和反映民俗民风的词语差异,这两个地方吸收方言词语的情况以及借词的本土化倾向等方面进行分析。 台湾和香港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法律等方面都实行一套与大陆不一样的制度。尽管我们说台湾和香港的地域文化特点都是新旧结合,土洋并存,但是它们的内容却是不一样的。台湾实行的是“五人权分立”的政治组织制度;香港现行政制是按照《英王制诰》和《皇室训令》的规定形成的,是英国海外辖区所采用的基本模式。香港社会制度是殖民地模式,因此,它的新旧、土洋的含义同台湾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必然在词汇中反映出来。 台湾的新式政治词汇如:“国民大会”(或称国大),“第一线公务员”(面向基层工作的公务员),“民意代表”(指立法委员、国大代表、监察委员和省县议员),“公权力”(政府部门赋予的权利),“公信力”(大众信赖程度),“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有限)。台湾使用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中的旧词语如:“真除”(代理职务改为正式任命),“出缺”(单位主管因病或其他原因不在职),“满秩”(副职暂时代理正职后正式任职),“铨叙”(按照资历或功绩核定官职的授予和升迁)。台湾地方政府基本上沿用1949年以前的体制,县下设乡镇、保、甲、里、邻等组织形式。因此,“保、甲、里、邻、保长、甲长、里长、邻长”等反映制度文化的词语在大陆和香港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在台湾却是日常词汇。 香港的非宗主地区政制也产生了特有的政治词语。我们这里只举“议员”和“司”这两个词为例加以说明。议员一般是指议会或议院中的成员,是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选举出来的。香港的议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议员,因为议员有的是法定的,是任命的,不用通过选举。香港的议员有好几种,有官守议员、非官守议员、当然官守议员、委任官守议员、委任非官守议员,民选议员(还可分为直接选举的民选议员和间接选举的民选议员)。官守议员实际上是香港政府各部门的首长。“官守”就是“当官”的意思。官守议员当然官守议员和委任官守议员两种,当然官守议员指法定的行政部门首长,委任官守议员指英国女王或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指令总督委任的某一部门的行政首长。非官守议员是香港政府从社会各阶层选出来的代表人物,经过委任的便是委任非官守议员。由此可见,香港的“议员”官味很浓,“官守议员”尤甚。台湾的议员就没有这种味道。这是特殊的社会制度的产物。 香港政府中使用的“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按察司”等词语是我国明清时代政府机构中的名词。“司”在我国古代是官署的名称,现在大陆和台湾仍沿用这一含义,指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香港这里的“司”却指的是行政长官,相当于大陆的“司长”,其行政单位叫“司署”。“布政司”指的是布政司署的首长。 在军事方面,香港的军队完全由英国控制,实行的是英国的军事制度;台湾则基本上沿用1949年前的军事制度。台湾使用1949年前旧名词的如称军队为“国军”,军警为“宪兵”,下级称上级为“长官”,同事之间互称“袍泽”。台湾军队中各级军官新任职时,所属官兵需列队,由上级宣读任职命令,当事人应宣誓尽忠职守。发布任职命令,叫“布达”,因布达举行的仪式叫“布达式”。台湾1949年后征兵实行一套新的制度,每一个适龄男青年都要当兵接受军事训练,因此出现诸如“甲种国民兵、乙种国民兵”等新名词。征兵体检时分出“四、乙、丙、丁、戊”五种体位,乙种体位为“甲种国民兵”,丙种体位为“乙种国民兵”。 与大陆相比,台湾和香港经济方面的词语要丰富得多,台湾经济企业界常用的“相谈役”是顾问的意思,源于日语。“契约、契税、岁入、课税、头寸”等是旧词。“头寸”原是旧上海商贸用语,指手上有余钱。手上没有余钱,找别人借就叫“借头寸”。台湾股市上目前流行的“抢帽子”一词,指借股票价格的起落赚取其间的差价,也是旧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用语。 香港的经济非常发达,是国际第三大金融中心,其经济具有国际性特点。因此,香港有不少经济机构的名称冠以“国际”的字眼。香港有许多反映劳资关系的称谓语,有许多股市上的行话,如“恒生指数、蓝筹股、二三线股、金鱼缸”等。以“炒”为构词成分构成的大量的词语更说明了商业社会对语言生活的影响,如今大陆的“炒外汇、炒地皮、炒美元”等词语就是来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