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信仰

作 者:

作者简介:
颜翔林(1960-),男,江苏淮安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传统美学在运思“美”的问题时,遗忘了“信仰”的要素,造成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结构的缺席和被遮蔽。如果说神话思维寄寓了对神灵、上帝、英雄、永生等等信仰,那么,同样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审美活动,它无疑也包含了一定的信仰因素。怀疑论美学正是在这个理论意义上建立了美与信仰的逻辑联系,并且试图从神话信仰和审美信仰的有机联结上提出美学的新思维。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2)05-0136-07

      “信仰主义”,传统哲学上又称之为“僧侣主义”。在我国一度产生较大影响的由前苏联罗森塔尔、尤金编纂的《简明哲学辞典》将之视为“重信仰而轻科学的反动理论”[1]。列宁将信仰主义称为“一种以信仰代替知识或赋予信仰以一定意义的学说”[2]。“信仰”(fides),体现为超越知识和实证的情感活动,然而又不单纯由情感的因素所组成,有时它也带有一定的理性成分,所以它将情感和理性高度地糅合在心理结构之中。信仰在人生价值方面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可以确立主体的终极关怀,顽固地守望着生命的道德意志和神圣理想;另一方面,蒙昧的信仰可以引诱存在者陷入一个危险的精神泥潭,使自我被虚幻的意识所欺骗,从而丧失掉生命的智慧和清醒理性。然而,就传统神话的“信仰”而言,它往往没有什么负面的因素,因为神话思维它本身就拒绝科学和实证的观念,它更大程度上是趋向于艺术和审美的层面。

      一、神话信仰

      神话的特征之一是它呈现出精神的信仰性,这种“信仰”的心理原因主要是情感,理性只发挥辅助性功能。神话的信仰从内容上考察,主要相关于上帝、神灵、英雄、正义、永生等方面发生。本文在此仅仅涉及相关于美学的方面。

      神话思维首先关涉到对于生命循环即永生的信仰。卡西尔认为,神话“对生命的不可毁灭的统一性的感情是如此强烈如此不可动摇,以至到了否定和蔑视死亡这个事实的地步。在原始思维中,死亡绝没有被看成服从一般法则的一种自然现象”[3]。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说:“生和死的观念对我们来说只能由生理的、客观的、实验的因素来确定,但原始人关于生与死的观念实质上是神秘的,它们甚至不顾逻辑思维非顾不可的那个二者必居其一。对我们来说,人要不是活着,就是死的;非死非活的人没有。但对原始逻辑思维来说,人尽管死了,也以某种方式活着。死人活人的生命互渗,同时又是死人群中的一员。”[4]马林诺夫斯基更为深入地论述了这一问题:

      不死的信仰,乃是深切的情感启示底结果而为宗教所具体化者;根本在情感,而不在原始的哲学。人类对于生命继续的坚确信念,乃是宗教的无上赐予之一;因为有了这种信念,遇到生命继续底希望与生命消灭底恐惧被彼此冲突的时候,自存自保的使命才选择了较好一端,才选择了生命底继续。相信生命底继续,相信不死,结果便相信了灵底存在。构成灵的实质的,乃是生底欲求所有的丰富热情,而不是渺渺茫茫在梦中或错觉中所见的东西。宗教解救了人类,使人类不投降于死亡与毁灭;宗教尽这种使命的时候,只利用关于梦、影、幻像等观察以为助力而已,有灵观的核心,实在是根据人性所有的根深蒂固的情感这个事实的,实在是根据生之欲求的。[5]

      马林诺夫斯基所论述的宗教对于生命永恒的信仰,实际上和神话思维的生命循环意识属于同一性的问题。从文化哲学意义考察,人类信仰起源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对于死亡的畏惧心理,悲剧意识与生俱来地沉积于人类的心理结构之中。原始心灵对于生存所面临的第一个畏惧对象就是死亡,它也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最高的最本源性的痛苦。海德格尔以哲学语言勾画了灰暗的生命背景:

      向死亡存在奠基在烦之中。此在作为被抛在世的存在向来已经委托给了它的死亡。作为向其死亡的存在者,此在实际上死着,并且只要它没有到达亡故之际就始终死着。此在实际上死着,这同时就是说,它在其向死亡存在之中总已经这样那样作出了决断。日常沉沦着在死亡之前闪避是一种非本真的向死亡存在。[6]

      海德格尔将死亡设定为存在者的存在的起点并且视之为时刻伴随此在的压抑性势能,他试图由此唤醒此在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领悟,这似乎为生命存在灌注了一种哲学的蕴含,然而毕竟无法排遣对于死亡的随时袭来的畏惧感。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丹麦王子对死亡之思似乎比海德格尔更有着诗人的敏感,他的“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独白成为文学史的经典台词之一。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永恒论题,任何的理性思考都显得苍白和脆弱,对于死神的黑色阴影,生命中所有的智慧和意志必将有如秋天里的面临萧瑟西风的枯叶。而惟一能够救渡人类的工具只能是神话的永生信仰,它以想象力和情感来克服精神对于死亡的极度恐惧。神话以神灵、上帝、英雄的生命循环的故事模式使我们确信,永生是客观的不容怀疑的事实存在,而且死亡的生命还可以复活,因为生与死之间并非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荣格以现代人的观念深刻地意识到神话的永生信仰的存在意义:“‘你脑子里关于上帝的影像或你对灵魂不朽的观念已经消失了,这造成了你的心理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了。’古代的长生不老药,实际上比我们所想的不知道要深奥多少倍,要有意义多少倍!”[7]神话的永生信仰构成人类精神的首要信仰,这种信仰以情感抗拒经验和以想象力抗拒逻辑实证,它具有原始思维的特征和诗意的倾向。当然也具有某些潜在的美学特性,只是美学的信仰排斥它所隐含的功利和欲望的成分。

      传统神话信仰的另一个构成对象的是神灵、上帝、英雄等方面,即神灵的信仰。如果说神灵或上帝具有超越现实的想象因素,为人类精神的异化形式,而英雄则由现实性的人物演变与提升而来。他们共同构筑了神话信仰的偶像。无论是对神灵、上帝或者英雄的信仰,其同一性都在于,首先,神话意识都将他们看护为自己的神圣偶像,他们是一种真理与正义的象征,代表了一种完善的道德走向和伦理价值。其次,他们是救世主,担负着拯救世界、历史、人类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同时也往往能够实现人类所赋予的重任。再次,他们集中了人类所有的智慧和预见性,甚至具有超越人类所有经验和智慧的神秘力量。最后,他们都属于永生的存在,无论是神灵、上帝还是英雄,他们的生命循环不息,即使死亡也可以复活。正像神话学家所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