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2)01-0066-05 一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更注重从主体方面来探讨美的生成,审美的生理、心理结构是他们思考的主题,情感、想像、联想、审美趣味等也就成了他们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其中,约瑟夫·艾迪生对想像的论述比其他人更为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认为,在人的五官感觉中,视觉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心灵的意象主要来自视觉,视觉可以同最遥远的事物交游,它维持的作用最为持久而不会使人感到餍足;触觉的范围十分狭窄,它的作用仅仅在于个别对象的数量、体积和远近而已;而视觉可以伸展到无限多的物体,领悟宏伟的形象。总之,视觉在人的五官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艾迪生重视审美感官中的视觉是有道理的。在五官中,视觉是审美的主要器官,视觉的美最容易为人所接受。在人类艺术活动的早期,主要的艺术形式就是诉诸视觉的造型艺术,如在西班牙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窟里的壁画,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雕像和绘画等等。一旦美学家把探索美的奥秘的注意力转向主体方面,视觉就最为引人注意。在当时的英国美学家中,哈奇生也非常重视视觉在美的生成中的作用。 因为供给想像的意象主要来自视觉,艾迪生所谓想像的快感就是指视觉对象所引起的快感。这种快感包括两类,一类来自于眼前对象,艾迪生称之为初级想像的快感;一类来自绘画、雕刻、描写等艺术形象所激发的意象,艾迪生称之为次极想像的快感,它通过记忆或虚构而形成适宜于想像的事物的幻象。艾迪生认为,人的想像并不是被动地反映外物的形象,它有能力“保留、改变和结合那些业已获得的心象,使之成为最适合想像的画景或幻象”(注:《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这就涉及到了艺术创造性想像的实质。在论述想像力的机能时,康德也认为,在鉴赏活动中,想像力具有自发性和创造性,想像力的功能是“作为可能的直观的随意形式的创造者”(注: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9页。)。也就是说,想像力主动地构造了表象。 艾迪生把想像快感与感官快感以及悟性快感区别开,他认为,感官快感比想像快感更为粗鄙,想像快感可以与悟性快感一样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点,那就是无须费更多的思考,就可以立即获得美的享受:“只须张开眼睛,美景便映入眼帘。”(注:《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对于想像的快感,艾迪生极尽赞美之词:“一个有优美想像的人可能享得俗人所不能得到的许多快感。”(注:《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他可以同一幅画神交,把一座雕像当作良友,在最荒凉的景色中能得到快感;他有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发现一般人所不能见到的美景。想像的快感不需要费尽心力的沉思默想,也不会使心灵耽于欲乐,因此,“幻想快感比悟性快感更有益于身心,因为后者要苦心思索来完成,带有太强的用脑。”(注:《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可爱的美景无论是在自然、绘画或诗歌中,都有助于驱散忧郁与悲伤。 指出审美快感与感官享受和知性快感的不同之处,突出审美快感的独特性,这是经验主义美学家的一贯主张,也是他们对心理主义美学的独特贡献。艾迪生有价值的观点掩盖在散文式的语言里,康德却用艰晦的语言明确地区分了审美快感、知性快感和纯粹的感官享受。康德认为,在鉴赏判断中,想像力与知性都是完全自由的,没有服从与限制,因而我们感到轻松愉快,但是,在认知活动中,想像力受对象的逻辑表象的限制,知性受对象的逻辑概念的限制,因此,知性与想像力都不自由,而且在认知活动里,想像力服从、受制于知性,它们之间也不是和谐的,因此主体容易产生疲劳和被动感。虽然求知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也能产生快感,但它根本上是一种不愉快,而审美不关欲念和利害,它是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的协调的活动,因此有益于身体健康。精神活动与肉体存在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音乐里和谐或机智风趣的评判,而是那肉体内被促进的机能,推动内脏及横隔膜的感觉,一句话说来,就是健康的感觉构成了娱乐。在这里人们也见到精神协助了肉体,能够成为肉体的医疗者。”(注: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79页。) 我们想像的快感主要来自视觉对象,这种对象又是由“伟大、新奇和美”组成的。艾迪生所谓的“伟大”,是指一个对象的体积或一片风景的宏伟,这样的风景是“矿朗的平野,苍茫的荒漠,耸叠的群山,峭拔的悬崖,浩瀚的汪洋”。这里“伟大”的风景与博克后来对崇高对象的经验观察非常相似,也被康德所吸收。而且艾迪生看到了这种“伟大”给人的感受与适意的美感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愉快的惊愕”,给灵魂深处带来一种极度的“静与惊异”,也就是说,快感中有痛感,不像美感那样具有纯粹性。艾迪生认为,人们对“伟大”事物的爱来自天性,因为人的心灵憎恶束缚,不喜幽闭,而广阔的视野象征自由,适合于想像。 “新奇或非凡”的事物也能唤起想像的快感,因为它满足心灵的好奇心,授予它前所未有的意象。“新奇”的事物使人生丰富多彩,而贯常平凡的事物往往使人百无聊赖。新奇感使我们的注意力不会停留于一物之上,而是不断地转向新的事物。艾迪生举例说,我们之所以喜爱河流瀑布或喷泉,是因为那里的景色不断变换,每一瞬间都有新鲜的事物悦目怡情,而当我们眺望山上或溪谷,不久就会感到厌烦,因为那里一切风物都以同一姿态固定下来。康德也举过类似的例子,而且对此做了心理学的解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举例说,如果让一个人一整天停留在秩序井然的胡椒园里,他不久就会感到无趣,但那充满了多样性的大自然,却能给他的鉴赏力不断地提供食粮(注: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2页。)。因为胡椒园的规则是人为的、僵硬的,这种呆板的形式不能给人持久的审美享受,为何如此?我国学者曹俊峰的解释是:“因为它的规则接近于数学规则,是一种真正的规律性而非无规律的规律性。这种合规则性会限制想像力的自由运动,把它引导到一定的方向上去,同时又会迫使知性拿出某种概念来,因而想像力和知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不再是自由游戏了。”(注: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审美趣味喜欢生动活泼而不喜呆板固定,多样性的大自然是自由的合规律性的,想像力是自由的,知性也没有紧迫感,因此能给人带来快感。艾迪生抱怨说,英国的园林灌木都是圆锥形、圆球形或凌锥形,每一棵树木上都有人工剪裁的痕迹,而他自己则宁愿观赏一棵绿荫茂密、枝影横斜的树,而不愿它被剪成几何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