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美学劳动范畴的新审视

作 者:
张伟 

作者简介:
张伟(1961-),女,上海人,青岛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青岛大学中文系,山东 青岛 266071

原文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马克思美学的劳动范畴与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概念——增加财富的生产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个劳动范畴的内涵包括人的一切感性、对象性活动。马克思美学认为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生成创造了人自身,审美感官与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和全部人类劳动的产物。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02)03-0060-04

      马克思美学的精髓是向现实生活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1](P57)在美学上,马克思也体现了这样的革命实践思想,比解释美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美的世界。因而,劳动范畴在马克思美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它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精华。

      一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学术界对此展开过广泛讨论,研究者大多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和论证:一是从发生学、起源论意义上去理解,即美和艺术都起源于劳动;二是从劳动产品角度立论,即劳动创造了美的产品;三是指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整个人类世界的美,归根到底是劳动所创造。

      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起源看,劳动与人的审美活动密切相联,对此学术界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如果把马克思这一论断单从审美的发生论、起源论上去理解则是狭隘的。马克思关于美与人的劳动的关系的提出是美学通往现实的一条道路,然而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难继续深入下去,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一个误区,即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手稿》中人的感性存在的本体论思想,仅仅在经济学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在《手稿》里,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劳动范畴的提出,使马克思的经济手稿出手不凡,它一出场就高于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所有经济学学说。显然,马克思批判吸收并最后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使之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方法而是存在本体。马克思在《手稿》里说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其实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并没有马克思《手稿》意义上的现成的劳动范畴,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总体批判中拯救出活动的原则——过程、发展扬弃(否定的辩证法)的成果。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把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归结为神学就不再理睬它了。马克思抓住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纯粹活动”,把它放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去理解。在黑格尔那里,“纯粹活动”是纯粹抽象,非对象性的活动,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把它理解为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对象性的真正现实的活动。而且在《手稿》中,真正重要的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活动是当下直接在手的活动,它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一般表达就是劳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手稿》中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2](P163)在这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是准确把握马克思美学劳动范畴的钥匙。

      由此看来,《手稿》中的劳动概念虽然与马克思后来使用的生产—劳动概念有渊源关系,但仍然有较大的差别。这个劳动范畴的内涵包括一切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人的本质对象化活动。《手稿》中在讲到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时,马克思对工业有一个说明,说明的内容在括号里,故常被研究者们忽视。马克思说,为什么把工业看成是普遍运动的一部分,因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工业也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人的本质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马克思的视野里,劳动(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活本身如果仅仅成为生活手段(为生存而被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话,是一种人的本质异化,是劳动异化。

      二

      《手稿》是从对国民经济学的整理研究开始的,马克思发现国民经济学有一系列二律背反。例如,劳动价值论与工资理论的对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价值源泉,是构成价值的惟一要素,按此逻辑,劳动者理应获得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但是,国民经济学又在其工资理论中阐明劳动者只能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问题出在哪里?国民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劳动,也就是增加财富的生产活动,谁都认为是不证自明的。马克思认为这是亟需证明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国民经济学谈论的劳动必定是虚假的、颠倒的劳动:“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2](P55)

      马克思是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呢?国民经济学虽然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它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它把市民社会当成永恒的,把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当成理所当然的劳动的一般:“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2](P56)“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2](P57)

      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提出劳动价值理论,这是一大贡献,但是他们只看到劳动,劳动的经济价值,看不到劳动中的人。马克思在批判中发现了劳动着的人的价值,论证了人在劳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客观世界中去,对象世界处处打上了人的印记并生成与发展了人自身。马克思站在高处,他批判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不是要同他们讨论经济问题,而是要从中引出市民社会真相,从批判旧文明中引出新文明。在这里马克思仿佛对人的存在本体不着一字,但一上场在本体论上就与国民经济学完全不同:从历史的眼光看,市民社会中现存的劳动只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一段,现存的并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