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作 者:
刘月 

作者简介:
刘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上海市,200433

原文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中国建筑深受传统文化之濡染,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特殊的建筑“语汇”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神韵,表达了清醒的理性精神和诗意的浪漫情怀。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UT-8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中国文化典型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在古老而悠远的东方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伦理秩序、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儒学规范、老庄风神铸就了她光彩照人的绮丽风姿和独具品格的美学神韵,是东方极具魅力的一种“大地文化”。

      在文化本质上,大凡建筑,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上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殊的“语汇”,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环境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具有实用、认知、审美有时兼具崇拜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民族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建筑就是哲学的外化。中国的宫殿、欧洲的教堂、伊斯兰的礼拜寺、印度的曼荼罗、日本的枯山水,无不充盈着丰富多姿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哲理,正如罗杰·斯克鲁登在其《建筑美学》中所言:建筑艺术和建筑美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可以说,建筑艺术的文化哲理就是建筑现象在哲学高度上的深层阐释。

      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一)

      出生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以他超人的睿智,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与布局。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在儒家看来,建筑除具有实用性的功能之外,更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重要手段。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考》中曾称“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表征也。”中国古代的宫殿、都城、坛庙、陵寝等建筑,都是“礼”这个最基本的伦理规范的外化物态,建筑与伦理强有力地结合在一起,建筑伦理化了,伦理也建筑化了。例如,从儒学规范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尤为强调礼制秩序,《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基本模式,明清的北京故宫,其在遵守儒学规范的都城礼制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其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鼓楼,形成一个强烈的中轴序列,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对称布排其他建筑,并且太和殿之宝座恰好设在全城之中轴线上,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这种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建筑排列,正是礼制等级分明的产物。再如古代住宅的建筑布局,也集中体现了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黄帝内经》序文开宗明义:“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墨子》也说“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将伦理与房舍拉上了关系,道出了中国传统建筑最本质的哲理内涵,而住宅就是这种伦理规范的物质营构。

      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这种“大”,主要体现在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上。“群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①从古代都城、宫殿、坛庙、寺观、陵寝,到皇家园林以至民居的组群建筑,中国建筑对群体组合可谓情有独钟。在设计布局上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有机构成和端方正直,着意于构筑群体组织有序的建筑之美。从群体到单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注重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构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而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巨大的形象震憾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实体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②如果说,西方建筑是雕塑式的,那么中国建筑就是绘画式的。梁思成先生对中西建筑的区别作了精彩的论述:“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开看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③梁思成先生还说,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观之。”④可谓中的。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处理上的平面布局和群体组合,在于讲究建筑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古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是中国建筑有异于西方建筑的重要特色,历经千年而持久不衰。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加以审视,既是高度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取向的文化精神的表现,也融渗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之哲学智慧,是它重要的源头活水。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以其深邃广博的文化哲理,熔数理、天理、命理等于一炉,渗透于先秦建筑营构实践之中,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重要范本。《易·系辞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建筑由“以避风雨”的实用功能,发展为“大壮之美”的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渐进而漫长的文脉历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