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

作 者:
程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界,在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美学问题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直接运用西方审美文化理论,其针对的对象是当代中国活跃的大众文化;一种意见则呼吁回到民族美学传统,经由“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建设一套可与西方对话的话语系统;第三种意见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石,汲取中西美学的传统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此思想背景下,王杰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不仅提供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美学建设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套思想方式,有助于我们从此视角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

      继《审美幻象——现代美学导论》之后,《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集中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的新思考。这本书收录了29篇文章,分为四辑:理论、实践、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这一安排已可看出作者的理论旨趣所在:一、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美学尤其是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回答;二、依据基本理论从事当代美学批评,即对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做出合乎马克思主义原则、精神的解释;三、评述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研究。

      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学者来说,能否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研究,取决于对下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一,能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应对西方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挑战?二,能否充分解释新时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审美文化现象?作者在“理论”辑中以“审美幻象”为核心,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说,审美变形和审美幻象也许是基本的理论对象,它的理论实质是现实生活关系的审美变换。在这个层次上,美学分析也就是历史分析。”而由于意识形态矗立于现实生活关系与审美幻象之间,审美幻象的实质是现实生活关系通过意识形态的一种镜像式的反映,因此意识形态理论是理解审美幻象的关键。作者的这一理论构架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狭隘理解,即简单地、直接地以现实生活关系解释审美活动。并且,以“审美幻象”为核心,还为沟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与西方现代美学的新成果找到了接榫处。作者对弗洛伊德、弗洛姆、本杰明、阿尔都塞、拉康等人的理论的批判接受,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特别重要的是,以“审美幻象”为理论核心为进入现代美学问题域寻求到合适的切入点。“把审美幻象看做是一种物质性的力量和意识形态实践,研究的重心必然从审美主体方面转向主体心理的物化形态,从而有可能把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证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通过剖析审美幻象的复杂层次和纠缠组合进一步深入到社会关系的理论说明。”其最终目的即是“通过改变人们对审美关系的理解而间接地改造现实”,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初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革命性所在。

      在“实践”辑中,王杰教授通过对当代中国文艺作品的具体分析,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立场来解决诸如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审美现代性等热点问题。“关于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现象的分析和评价,我个人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注重审美分析和形式分析,从形式分析中把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在方法上主张使用‘叠合性’这个概念;其次,努力在当代作品中发现新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品格,在理论上主张使用‘余韵’风格这个概念。”这是作者所建构起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在实践论域中的延展。“审美分析和形式分析”、“余韵”均相关于“审美幻象”,而“叠合性”其实来自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情形的分析,这里的思想平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文学生产方式的概念事实上就是日常生活和主流意识形态转变为审美的意识形态的文化机制。”“通过审美转换这个范畴,社会主义文学理论把形式和现实内容、符号与现实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了。”“经济基础方面的多质共存结构则呈现出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空间”,“是当代中国文学意象多重叠合特性的社会根源和理论根据”。而“当代文学的现代性主要通过文学形象怎样表征未来而体现出来”,其根据则在于“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现代性的理解,着眼点在于文学把人们引向‘未来’的能力。”这些分析是鲜活有力的,其中一些取自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概念范畴(如“文学生产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一些新范畴的运用(如“余韵”、“叠合性”)则恰当地表达出对当代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熟练地运用西方思想家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但是又在他们止步不前的地方继续前行,或者对他们的理论提出质疑,前者如对杰姆逊“第三世界文学艺术美学风格理论”的突破,后者如对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性理论的批评,所根据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化立场。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辑中,王杰教授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述评,不仅指出其理论上的得失,更由此延伸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应以历史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理论分析的基本目标是作为本文基础的社会关系,应达到理论的具体性等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辑中,作者关心的则是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问题,比较起来,这是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特殊性和最基本的规定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对这种特殊性的理论把握,则决定于对当代文学问题和审美问题的现实背景和文化前提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冷静的分析。”同时,应“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结合点”。这里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