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的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指出,“(费尔巴哈)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第207-208页。)“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第208页。)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来源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他的艺术思想的合理内核是否也构成了马克思尤其是早期马克思艺术思想的来源之一?笔者认为,如果说费尔巴哈的哲学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中间环节”,那么,他的艺术思想也是他们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必然环节。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费尔巴哈在美学、艺术上的独创性被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两个巨人的身影所遮蔽,而且,费尔巴哈艺术思想的“中介”作用也被放置在研究的视域之外。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费尔巴哈的美学、艺术思想进行梳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还费尔巴哈美学、艺术思想的本来面目,确立他在这一领域的应有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美学、艺术思想。费尔巴哈没有写过美学、艺术方面的专著、专文,他的美学、艺术思想散见于他的哲学著作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构造、艺术的欣赏三个方面,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探讨。 一 始终不渝地把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以人本主义的方式来观察、理解生活,这是费尔巴哈在哲学、美学和艺术领域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与以往的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它们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观的细微差异上,而在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换言之,费尔巴哈没有追随此前的唯物主义,把自然作为理论的核心,而始终把人作为其思考、探究的中心与焦点。不错,费尔巴哈自己曾说过,自然和人都是其哲学的基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具有同等的比重。自然只是他要探究人的本体论基础,即自然是人得以活动的根据和对象、背景和世界,只有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人也只有在自然中才能理解自己、确证自己。 就西方思想传统而言,人本主义思想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再到德国古典哲学,可谓源远流长,论说宏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它们的根本区别,一方面体现在哲学的基石不同,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人本质的具体认识和把握的不同。 把人作为哲学的中心论题,这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共同点:黑格尔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与此相反,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之所在。他们的本质区别还体现在对人本质的理解上。那么,黑格尔是如何理解人本质的?马克思对此有一极为精辟的概括:“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注: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费尔巴哈反对人是上帝的产物的神本主义观念,反对黑格尔人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等唯心主义思想,认为精神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意识、理性是人的大脑的一种自然机能,人的灵魂和肉体是统一体,统一的基础是自然,人是感性的存在物,是生物学、生理学的人。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本质而是人的类本质。什么是人的类本质?理性、意志和心。费尔巴哈不仅把理性、意志和心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且当作人的价值所在。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性、意志和心,如果他失去了这些本质规定,他也就失去了作为人而活着的意义,正如他所说“人之所以生存,就是为了认识,为了爱,为了愿望。”(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册,第28页。)把人的本质同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来探究,体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强调人是自然的、感性的、有血有肉的存在物,这是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人学观念的反动,体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的划时代意义。但是,费尔巴哈对人、人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还未能唯物主义的彻底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局限,只把人理解为感性的对象而非感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只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不能理解人是社会存在物,只把人理解为生物生理的人,而未能把人理解为现实的历史的人,只从自然属性,没有能够从社会属性来理解人的本质。所以,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 就西方文化语境而言,美学、艺术历来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既然人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中心,人也必然是其美学和艺术的中心。在费尔巴哈看来,美、艺术的本质,不是上帝神性的表象,不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艺术的本质“只是真正的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册,荣震华、李金山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页。),是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这使他同中世纪神学、德国唯心主义以及以往的机械唯物主义对美、艺术的认识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把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作为美、艺术的出发点和中心,使美和艺术褪尽玄想思辨的色彩,散发出鲜活的现实生活气息,这标志着,费尔巴哈开辟了一条联系人的现实、联系人的生活来探讨美和艺术的崭新道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把人作为美和艺术的中心,都认为美、艺术的本质是人本质的对象化,从表面看,没有什么不同,在实质上却有本质的差异。对黑格尔来说,这意味着美、艺术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对费尔巴哈而言,这意味着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到了马克思,这就意味着美、艺术所呈现出来的人本质,既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精神,也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类”,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