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美育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

作 者:
易健 

作者简介:
易健(1940-),男,湖南南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美学。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现代美育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自身,从中获取某种自我愉悦,自我完善,自我优化,自我实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内涵。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9X(2002)02-0008-05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的关注、思考、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美育具有形象性、动情性等特点,可以强化道德教育的力量,故往往把美育仅仅视为实施德育的一种手段。

      近些年来,人们对美育的关注、思考、研究的视点开始转移,不少的研究者更多地去发掘美育自身的人文性。也就是从人自身的需要,人生存状况的改造,人生命意识的完善,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生命能量的有效释放等人文主义角度进行研究。无疑这对现代科学美育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一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是有生命的灵与肉的结合体,人的一切需要都可以说是生命的需要的延伸与扩展。有了生命,就要维系生命,这就构成生存性的需要;不仅要维系,还在拓展、张扬生命,这就构成发展性的需要;不仅要维系、张扬,同时还要释放、享受生命,这就构成享受性的需要,一直到生命的全部实现。

      当然,审美需要不属于生存性需要,也不属于发展性需要,这是由于审美需要具有乐生性质,属于享受性需要。

      “乐生”与“谋生”是相对而言的两个概念。“谋生”是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主要是用劳动去获取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以维系与满足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一点人与动物有一致性,动物也要从外界获取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尽管方式、手段不同。可见谋生是一切有生命的机体的共性。“乐生”,则主要是人类充分地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生命力以愉悦自身。这种乐生的需要,也有高、低两个层次。属于生理层次的,因生理上的顺应、快适而获得的乐生,这是低层次的乐生活动。如人类一般的性生活,简单的文化品位较低的娱乐游戏活动等等。动物也有这类活动,动物的性生活,动物本能的无目的的自由表现生命的游戏活动,如孔雀开屏、虎啸鸟鸣之类。尽管这与人的性生活与人的游戏活动有某种质的区别,但也属于这类生理层次的乐生活动。此外,还有一种属于社会文化层次的,有理性因素参与的以精神愉悦为主的高级的乐生活动,这种高级的乐生活动只属于脱离动物状态的人类。

      人类的审美需要不带有任何实用的个人的物质功利目的,不具有谋生性,而是一种具有乐生性质的高级的享受性需要。包括审美需要在内的人类享受性需要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一样都是原发性需要。但它与动物乐生性需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已经从原发性的生理层次上升到社会文化层次即获得理性的规范而具有了社会文化的意义。

      人们正是从它的原发意义上去理解,才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黑格尔也说:“人的本性中就有着普遍的爱美的需求。”但这里讲的“天性”、“本性”并非天赋之性,人生下来就自然具有,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包括审美实践)中,伴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日益丰富,人的需要的日益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再说所谓“天性”、“本性”主要是指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意向、追求。至于真正要理想美、创造美,把握美的规律,无疑需要人们自觉地去接受审美教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去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假若把人的审美的“天性”、“本性”误解为天赋之性,与生俱来,审美活动岂不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理的本能吗?那就可以取消审美教育了。这只能说是对人类审美需要以及审美活动的无知。

      美育即审美教育活动有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在于它是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进行的,满足受教育者审美的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的享受,也是人类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自我享受。

      审美教育活动所产生的这种自我享受,生命的享受,源于生命的盈余。生命的匮乏与生命的盈余是二律背反,又统一于每个人身上的。一方面人为了生存,为了补充不停顿地新陈代谢所带来的人体的消耗,会不断产生各种诸如要吃、要喝之类的匮乏性需要,这就意味着生命的匮乏需要补充;另一方面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灵与肉的有机统一体,也需要不断释放自己各种社会性能量与自然性能量,这就意味着生命力的盈余需要释放。

      人的审美需要不是一种谋生性的需要,不是生命的本身的某种消耗需要补充,而是生命力需要释放。当然从某种意义上去理解,凡是需要都意味着某种匮乏。人之所以需要审美,需要美的享受,也可以说主要是人的某种内在的精神需求。但它匮乏的不是的人生命本身,而是人的生命力需要释放,这正是人的生命力盈余的表现。故审美教育中的美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释放的享受,是对人类自己生命的一种自我享受。如何去理解这种自我享受呢?马克思在谈到人类审美活动的实质时指出:审美是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人的自我享受”。所谓“直观”,又叫“观照”,作为一个美学、哲学的专门术语,它指的是通过感性直觉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说得通俗一点,“直观”就是在对象中直接认识与发现人自身。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