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西马”的基本理解和评价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学术界根据苏联斯大林时期的观点,不承认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形态或一个部分。直到80年代中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在普遍的西方学术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也逐渐被介绍到了我国,并引起了一些学者尤其是一些年轻学者的兴趣。但有一部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仍然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注: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观点,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理想化,把当作绝对真理。无论在哪个领域,马克思主义都是最完善最完美的,是该领域的最后形态。例如,前苏联著名的美学家卡冈在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中,开宗明义就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地称作全部世界美学思想史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基本观点是,“西马”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当代形态,是一些西方学者根据他们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理解,这种理解中,当然包含了他们本人的学养和立场。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贡献一点也不比我们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来得少,如果不是更多的话。我们做出这种判断,其理由如下: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研究的时间上大大超过了我国学术界。当我国才刚刚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翻译介绍的时候,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根据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运用研究的成果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进行了分析解剖。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始祖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他们都是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就提出了属于自己的重要观点,而那时,我国才刚刚开始译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著作。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比我国学术界要客观、科学得多。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学术界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解释,没有也不承认它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从其创立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历一百多年时间,无论是整个世界形势还是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科学基础上说,新的科学成果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的现象。可我们的教科书和很多被称为学术文章的东西中,死守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所列举和描述过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对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熟视无睹,最多将这些成果纳入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被用来证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正确性。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几乎都是当时学术界的弄潮儿。他们不是死守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文本,而是从自己的时代条件出发,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并用来研究、批判自己时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哈贝马斯等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创立了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吸取弗洛依德派心理学的成果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新感性”理论,打开了美学研究的另一片天地;萨特用存在主义哲学来“填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的空场”,把人的主体性问题异常突出出来,其学说对20世纪后半叶的整个西方社会(而不仅仅是在学术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薄弱环节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美学、文学以及文化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自觉地意识到,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和艺术的言论集结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一部马克思主义美学。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把这种方法与自己时代条件紧紧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独立的研究才能真正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美学。“只有利用马克思所提示的方法对现实加以客观地观察并经过整理加工,才能达到既忠于现实又忠于马克思主义。”(注: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1卷第6页。)第四,最重要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他们的时代和社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和文化批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因此我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属于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马克思主义不是单一的,不是只能有一种“正统”的解释。一种学术思想,在它出现以后,对它的解释、理解,就可能有多种多样。在思想发展的长河中,每一种思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是一种“文本”或“底本”,对它的理解、解释,由于后来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的角度、甚至所赖以进行理解的方法的不同而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将导致分歧与争论,但这种分歧和争论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需的。正是在分歧和争论中,这种学术思想才有其活力和生命。否则,它只能作为一种纯粹的“历史”而存在,一种再也没有生命的死的东西存在于历史教科书之中。马克思主义也是一样。在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各人或各国所继承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内容或方法上有所偏重,这完全是正常的,必须的。 下面就几个美学问题谈谈我个人对“西马”的理解以及我们在新的世纪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人类解放的精神之路:建立新感性 前面已经说过,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宗旨是要解放全人类,是要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亦即是为全人类谋幸福。但是,与以往那些关于幸福和自由的学说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并不空谈幸福和自由,而是从现实关系中具体寻求人的自由和幸福之路。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对自由的追求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从哲学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分析,弄清所谓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项工作主要是早期马克思的工作。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论纲》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哲学和现实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人从其类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从其现实关系上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这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哲学性结论。要想对人的本质有具体理解,还必须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仔细地、具体地、逐层逐层地去分析。这就是马克思所做的另一项工作,即对人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本质进行现实分析,这项工作主要是在马克思的后期所进行的,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进行的工作。具体说来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并且,马克思由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发现了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的历史使命。于是,马克思得出了无产阶级应该以暴力夺取资产阶级政权,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结论。可见,对于马克思来说,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还是对社会主义的憧憬,都是建立在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基础上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