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构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碧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实践美学的困境

      如果说,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是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引入 美学理论、确立了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即明确了“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艺 的惟一源泉”这一基本思想的话,那么,20世纪下半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大成就则 是建立了“实践美学”。实践美学正是在对反映论美学原理的机械论弊端的反思和批判中建 立起来的,因而,可以说,它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但是,在实践美学中 ,理性与感性,群体性与个性,必然、总体与偶然、个体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紧张状态 中 。一方面要为个体、感性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留出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却又以整体、理 性为基础、为核心,使得个体最终仍然没能走出泛逻辑主义和唯智主义的圈子,最后仍是不 免于落入历史理性主义的窠臼。这一内在的矛盾,使实践美学几乎就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 也遭到了批评。

      实践美学之所以陷入的困境,并不在于在它的哲学之中仍然保留了群体与理性的位置,也 不在于它把美学建基于实践基础之上。事实上,从整个哲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实 践观点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一个贡献。实践美学的困境在于,它把美学的哲学 基础和美学本身混为一谈了。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历史实践观念,应把美学放到整个社会 历史实践中去考察,并不等于美学本身的基础与核心就是实践。而且,对于实践概念的内涵 ,不能作狭义的理解,而必须对之进行新的解释。

      二、实践与主体性

      从人对世界的关系来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有物质的,精神的;有现实的,虚 拟(想象、幻想等等)的。人对世界的改造也有多种,物质关系的,制度关系的,精神、文化 关系的。从现实的活动性质来说,有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又可分为艺 术、宗教、审美活动等等。因此,实践也同样可以分为现实性实践活动和虚拟性实践活动。 现实实践又可分为物质实践、交往实践和精神实践三大类型。审美活动正是一种精神性实践 活动。

      在前现代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性实践关系,因为人对世界的最重要的 改 造活动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也正因如此,以往我们只承认一种实践活动——物质性的改造 世界的活动。但随着科学技术普遍向生活实践渗透和工业社会对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 改变,实践的内涵也极大地拓展了。对于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实践不再仅仅意 味着物质性的改造世界的活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改造与变革同样重要。在某种意义 上说,制度的制定与变革,人际关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一个社会先进与否固然要看它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它的生产方式,但在现代社会,有一些 更为软性的因素对社会的性质、对这个社会中人的生存质量来说,也许更为关键,比如人们 的交往关系。因此,在现代社会,不仅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基础,交往的、 心理的、精神的、想象性的实践活动同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

      综上所述,可以把实践概念的涵义界定为:实践是人或人类与对象世界之间所进行的一种 物 质的或精神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可以体现为物质性或制度性的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变革, 也可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的、信息的或精神的交流,还可以呈现为对精神性的对象的 体验、感受。实践活动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能是想象性、虚拟性的。

      除了实践概念之外,实践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主体性。事实上,对于美学来说,这个 范畴也许比实践范畴更为重要。因为,实践毕竟只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并非美学本身的范畴 ,而主体性范畴则是实践美学本身的范畴。对主体性范畴也应该重新解释。

      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属性。即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动积极性和能动创 造性。主体是活动的发出者、倡导者,客体是活动对象、承受者。抽象地说,一切能够进行 某种活动的生物都可以成为主体。但事实上,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性的谋生活动,它不 具备自我意识。只有人,才能有意识、有明确目的地进行某种活动。因此,严格说来,只有 人才能成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也就是说,主体性实际上是一 种人性。但主体性并不是全部的人性。人除了具有主体性,也有作为客体存在的消极性和受 动 性。

      因而,人作为实践主体有三个层次:个体、群体和类。对主体性的分析亦可如此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把人类实践活动初步列表如下:

      

      任何分类都是有缺陷的。对实践的这种分类也不例外。比如,在把实践分成现实世界的和 虚 拟世界的实践活动两大类时,是很为难的。网络经济无论怎么说,说它是泡沫经济也好,或 是别的也好,它是一种经济活动,可以赚钱,可以带来可观的商业利润,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网络经济是否应该划归到现实实践中的交往实践之中呢?又如,经济活动、商业贸易 、管理、制度变革这些活动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因为它们的确从某种意义 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是,它们对世界的改革,的确又不是像农业或工业生产那样是看得 见摸得着的。

      三、重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明确了“实践”和“主体性”的含义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便可以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大 概轮廓。

      首先,这种美学是以实践论为其哲学基础的。实践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当然 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从实践观点出发建构的美学,不是把审美看作孤立的精神和心 理现象,也不是把它看作某种绝对精神运动的阶段,更不是把它看作一种低级的认识方式或 阶段。它把审美现象放到整个历史实践过程中,从它在这个过程中的位置和特征出发去考察 它的特性。其次,这种美学应该包括三个相互支持的方面,三个支点,由这三个支点构成完 整的美学学科。这三个方面缺了任何一个方面,美学都是不完整的。这三个支点是:审美感 性论,审美思维论和审美文化论。因此,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 由审美感性论、审美思维论和审美文化论三个部分所构成的关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说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