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国学研究热重又涌起,中国古代文化赢得国人50年来前所未有的青睐。又由于 文艺美学渐失霸气,曾经出现的审美泛化势头难以为继,美学界经过数年徘徊踌躇,终于开 始调整方向,希冀从古典文化资源汲取灵感和援引观念。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为其本身的难度 所累,近若干年来的发展难以使人乐观。陆续面世的规模比较大一些的中国美学史专著,其 撰著结构依然大体拘泥于以专人的美学观为主论(如孔子的美学思想)、辅之以朝代美学的综 论(如唐代美学概观)、穿插以门类美学的描述(如汉代的书法美学),然后排比成整个美学史 的脉络。应该看到,这种修史传统对古代美学史的内在发展理路缺乏应有的关注,导致了美 学史史脉研究在宏观上难以展开,在微观上欠缺深度。因此,似乎有必要对美学史的修史方 法进行某种反思。在此,想谈一谈我的中国美学史理念,并希望能对当代美学的学科定位以 及美学史的修史方法有所助益。以下略分八点述之。 审美优先 中国的美学从起源上看是哲学美学而非文艺美学,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形而上的特点。古人 所沉思的美学问题首先针对人的一般感性经验,当这种感性经验趋于纯粹,就形成审美经验 。这种经验在人对自然的直观中展开,从而获得审美自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审美 经验中最基本的关系,而人对艺术的审美经验即在人对自然的审美经验基础上产生,作为后 者的副产品。这是具有规律性的现象,我把它概括为审美优先,而不是艺术优先。 举庄子为例,《大宗师》有这样一个寓言,是说女媭向南伯子葵讲述自己学道的过程: 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 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 能入于不死不生。 这里有一个由三日、七日而九日的守志过程,经过此一过程,天下、万物、肉体生命等一 切外在者都被忘却而遗落,精神趋于自由。于是,“朝彻”,物我两忘以后心中如朝阳初升 般通明透亮;“见独”,透过万物万象而发现那个绝对的道;“无古今”,时间(三日、七 日和九日之守也是一个时间过程)被一举超越。这样一种经验,又被称为“心斋”、“坐忘 ”:通过排除道德关注、权力关注、技术关注和经验关注而获得审美关注——纯粹经验,通 过回归自然的途径把世俗的人提升为审美的人。再请读《齐物论》中著名的庄子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 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欤?胡蝶之梦 为周与欤? 庄子与蝴蝶,同处于一个梦境之中,互相梦为对方,两者的区分已经泯灭,感觉是适志, 至为得意。人生就如一场大梦,齐物而后才可以逍遥。庄子的经验是一种物化的即自然主义 的经验,具有泛神论的倾向,而且此种经验是审美经验而非艺术经验。 两大品格 古代美学有两大品格:其一,自然主义;其二,人格主义。所谓自然主义,是指审美经验 中对人与自然天然的亲和关系的体认;所谓人格主义,是指古人的审美经验往往趋于自由人 格。自然是审美经验的基质,人格是审美经验的归趣。参之于康德,则自然主义为合规律性 ,人格主义为合目的性。只是因为人格以合乎自然为最高旨归,亲和自然要优先于道德目的 ,所以审美经验的合目的性并非仅为善而已。细察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道家的自然原则是 主流,儒家的道德原则为支流,审美经验在人对自然的直观中展开,从而获得审美自由。自 然为艺术的范式,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往往是先于艺术经验且不为后者所规范;在人对自然 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延伸出人对艺术的审美经验,后者作为副产品依存于前者。无论从经验 上还是从逻辑上看都是如此。古代美学史上庄、玄、禅的美学都不起源于艺术经验而是起源 于更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感性经验或渐或顿地趋于纯粹,就成为审美经验;而艺术经验往往 是 在审美经验成熟或审美突破完成以后,才迅速成熟的。 试举一个关于艺术的例子。嵇康著名的《声无哀乐论》以为,音乐的本质是和谐。进而, 他 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音乐的和谐来自于自然,音乐的规律即是自然的规律。按照《礼记· 月令》,十二律吕中的中吕相当于1年12个月中的四月,不过,如果在冬天吹中吕其音也不 会有所变化,因为乐律符合自然律。所以他把音乐的和谐称为“自然之和”,天簌与人簌统 一于自然之根。音乐居然不包涵着喜怒哀乐等情感,这种惊人的高论,其理论根据就在于 音乐来自于自然。中国古人看艺术,往往取自然主义的视角。嵇康固然否决了音乐包涵着情 感的声有哀乐论,认为音乐不能移风易俗,不过他又提出音乐可以审美地“发滞导情”、“ 宣和情志”,以为人在音乐鉴赏中的情感反应总是和人的德性联系在一起的,如本来具有仁 的品格的颜回听了和谐的音乐以后,他的仁就更巩固、更加强了,等等。这种观点就是人格 主义,它主张审美经验必定有助于提升人的德性。“声无哀乐论”论定音乐无关于哀乐,是 基于自然主义,而论定音乐可以提升德性,则是一种人格主义的导向。自然主义和人格主义 并不矛盾,它们是内在的统一的。